【摘 要】目的:分析内口结扎瘘管切除缝合术对低位肛瘘疾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7年3月-2018年6月间来院治疗的40例低位肛瘘患者,随机分A组和B组,分别为21例与19例,A组在内口结扎后实施瘘管切除缝合手术,B组实施常规瘘管切开术。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为95.24%,B组为68.42%;A组的并发症率为9.52%,B组为36.84%(P<0.05)。A组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B组(P<0.05)。结论:内口结扎后实施瘘管切除与缝合手术可有效治疗低位肛瘘,且并发症较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内口结扎;瘘管切除缝合术;低位肛瘘;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7-0137-02
低位肛瘘的瘘道位置是外括约肌深部,分为单纯性与复杂性肛瘘,该病高发于青壮年男性群体,发病率为3%左右[1]。临床多通过瘘管切开术治疗该病,但并发症多,需要寻求新术式。本研究对象为40例低位肛瘘患者,旨在探究内口结扎后实施瘘管切除与缝合手术的效果,现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7年3月-2018年6月间来院治疗的40例低位肛瘘患者。纳入标准为:确诊为低位肛瘘;具备沟通能力;符合手术适应症。排除标准为:合并高血压等基础病;存在精神或意识障碍;临床资料缺失。随机分A组和B组,分别为21例与19例。其中,A组男12例,女9例;年龄范围是18-60岁,平均(35.62±1.58)岁;病程范围是3个月-3年,平均(10.25±0.48)个月。B组男13例,女6例;年龄范围是19-65岁,平均(35.98±1.41)岁;病程范围是4个月-3年,平均(11.58±0.34)个月。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可分组进行对比。
1.2 方法
B组疗法:根据瘘管切开术操作流程进行手术,术后使用碘伏擦洗创面,外涂麝香痔疮膏。
A组疗法:术前灌肠,局麻后使患者保持侧卧位,消毒肛周皮肤与肛内黏膜,使用球头探针沿瘘道探查出口,经手术刀将瘘管管壁切除,清创后检查管壁有无死结,保证创面柔软。将切口边缘修剪整齐,使用碘伏与生理盐水消毒并冲洗创面,使用止血钳将创面内口两侧黏膜提起,用7号丝线套扎齿线,直至黏膜切开上缘处。创面与黏膜结扎区域无相通间隙后,使用同型号丝线间断缝合基底部,不留死腔,针距为0.5-0.8cm。使用1号丝线将缝合线间皮缘缝合,将碘伏纱布敷于创面,包扎固定。术后每日定时更换敷料,2-3d可排便。术后4d将1号缝合线拆除,术后6d将全部缝合线拆除。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术后疼痛、创缘水肿、创口出血、尿潴留、肛门控便能力不佳和瘢痕变形等并发症;记录创面愈合时间。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体征与症状消失,肛瘘完全愈合;显效:体征与症状显著改善,肛瘘基本愈合;有效:体征与症状有改善,肛瘘愈合不佳;无效:体征与症状无变化,肛瘘未愈合[2]。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n/%)和计量资料(x±s)分别行卡方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总有效率
A组的总有效率为95.24%,B组为68.42%(P<0.05),见表1。
表1 对比总有效率[n/%]
分组
|
例数
|
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A组
|
21
|
12(57.14)
|
6(28.57)
|
2(9.52)
|
1(4.76)
|
95.24(20/21)
|
B组
|
19
|
8(42.11)
|
4(21.05)
|
1(5.26)
|
6(31.58)
|
68.42(13/19)
|
x2
|
-
|
-
|
-
|
-
|
-
|
4.969
|
P
|
-
|
-
|
-
|
-
|
-
|
0.026
|
2.2 对比并发症率
A组的并发症率为9.52%,B组为36.84%(P<0.05),见表2。
表2 对比并发症率[n/%]
分组
|
例数
|
术后疼痛
|
创缘水肿
|
创口出血
|
尿潴留
|
肛门控便能力不佳
|
瘢痕变形
|
发生率
|
A组
|
21
|
1(4.76)
|
1(4.76)
|
0
|
0
|
0
|
0
|
9.52(2/21)
|
B组
|
19
|
2(10.53)
|
2(10.53)
|
1(5.26)
|
1(5.26)
|
1(5.26)
|
0
|
36.84(7/19)
|
x2
|
-
|
-
|
-
|
-
|
-
|
-
|
-
|
4.269
|
P
|
-
|
-
|
-
|
-
|
-
|
-
|
-
|
0.039
|
2.3 对比创面愈合时间
A组的愈合时间为(9.25±0.45)d,B组为(15.68±0.95)d(t=27.788,P=0.000)。
3 讨论
低位肛瘘在肛肠疾病中的发病率为1.8%-3.7%,瘘管切除术是其常规疗法,但其创面大,愈合时间较长,且并发症频发,安全性欠佳。此外,以上术式需要经历创口收缩、肉芽增生和表皮增生过程,进而导致创口卷曲或凹陷,对合不佳,会增多瘢痕组织[3]。内口结扎后再行瘘管切除与缝合手术的治疗优势为:(1)可保护肛门功能,术中对组织全程行规则与平整缝合,会保护肛门括约肌,减少瘢痕,预防肛门畸形或是失禁[4]。(2)创面较快愈合:手术注重创口修复,可防止污染物接触皮肤,缩短治疗周期。(3)并发症少:术中操作规范且标准,能够规避并发症高危因素,且术后给予科学观察与处理,可最大程度上减少并发症[5]。
本研究结果中,A组的总有效率(95.24%)高于B组(68.42%);并发症率(9.52%)低于B组(36.84%);创面愈合时间短于B组(P<0.05),说明该术式可有效切除肛瘘,促进创面愈合,且不易导致多种并发症,可作为常规术式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曾诗雄.低位肛瘘患者应用内口结扎瘘管切除缝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10):93-94.
[2]于相浩.瘘管切除内口结扎一期缝合术治疗肛瘘81例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12):108-109.
[3]陈赛,何永恒.不同术式治疗高位经括约肌肛瘘12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5):61-63.
[4]谢启桂,谢炳开.肛瘘切开术与切除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的价值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30):41-43.
[5]黄橙紫,李亚玲,何彬, 等.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与肛瘘切开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9,25(4):482-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