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化护理流程在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发表时间:2020/2/25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36期   作者:蒋小凤
[导读] 探讨优质化护理流程在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

(重庆市人民医院  重庆  400010)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化护理流程在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入组对象选自本院在2018年6月-2019年5月诊治72例脑梗死患者,在治疗方法相同的基础上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为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化护理流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2.22%和61.11%,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不同护理,观察组语言表达能力评分、神经功能评分以及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当中实施优质化护理流程,可以有效提高治疗和护理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关键词】脑梗死;优质化护理流程;静脉溶栓;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6-0192-02
        脑梗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非常高,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静脉溶栓,为了提高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需要采用优质的护理方法[1]。为了探究优质化护理流程在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当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取了本院在2018年6月-2019年5月诊治7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本院在2018年6月-2019年5月诊治72例脑梗死患者,在治疗方法相同的基础上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例数相同,均为36例。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41~79岁,平均(60.95±5.46)岁;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43~76岁,平均(60.43±5.23)岁。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病情观察、用药指导等,观察组实施优质化护理流程,具体如下:为了保证护理质量,实行一对一护理服务,在接诊患者的第一时间,就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将患者纳入急诊绿色通道,最大限度缩短救治时间。在病房护理人员接到急诊通知时,需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准备好相关的医疗器械和药物等,联系相关科室护理人员,做好急救准备。同时,还需要和患者家属进行积极沟通,让家属明白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明确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签署治疗同意书[2]。护理人员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做好相关的检查工作,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实施相应治疗。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1)观察和对比两组血管再通情况。总再通率=(血管再通+部分再通)/总例数×100%。(2)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语言表达能力评分(总分为200分,分数越高,表示语言能力越强)、神经功能评分(总分45分,分数越低,表示神经缺损越少)以及生活能力评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能力越强)情况[3]。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2.22%和61.11%,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比较(例)
       
        
                
        3.讨论
        中老年男性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人群,此疾病发病比较急,进展比较快,需要及时治疗,才能降低残疾率和死亡率。脑梗死主要的发病机制为脑血管狭窄,甚至堵塞,因此治疗的关键就是促使血管再通。对于发病时间为4h之内的患者,临床上一般实施静脉溶栓治疗[4]。在治疗的同时,我院对部分患者实施优质化护理流程,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在优质化护理流程指导下,护理工作由专业技术过硬并且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负责,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对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实施科学的护理方案,这样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达到有效护理量化管理,从而同时进行多项目、多部位合理操作,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5]。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2.22%和61.11%,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不同护理,观察组语言表达能力评分、神经功能评分以及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本文的研究结果与李景云,唐蕊学者[6]在相关课题当中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就说明对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实施优质化护理流程,护理的临床效果会显著提升,可以在临床上应用这种护理模式。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当中实施优质化护理流程,可以有效提高护理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吴美燕.综合护理干预在脑梗死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中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5):141-143.
        [2]焦晋燕.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静脉溶栓联合多模式血管内治疗的围术期护理[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0):1737-1738.
        [3]于鉴.全面优质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观察[J].临床研究,2019,27(06):191-193.
        [4]郭春香.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实施细节化优质护理的效果探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4):142-144.
        [5]赵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3):229-230.
        [6]李景云,唐蕊.优质化护理流程在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2018,31(09):131-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