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替补 亲情监护——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工作尝试

发表时间:2020/2/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6期   作者:黄明贵
[导读] 我是一名有近二十年教龄的小学教师、农村九年义务制小学校长
        一、难得其解的困惑
        我是一名有近二十年教龄的小学教师、农村九年义务制小学校长。在近几年的学校管理和留守儿童德育工作过程中,关于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德育工作,我一直深感困惑。我们始终把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德育工作列为所有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了班主任负责,包队教师配合家访,开展亲情聊天室活动,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改进并加强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的教育的方式、方法,做的很多努力,却成效甚微。
        留守儿童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直成为学校养成教育德育工作的瓶颈,严重阻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其一,部分性格开放、活泼好动的留守儿童学生,任性、自我意识强,不守纪律,不懂规矩,不知礼仪,不爱学习,不爱劳动,我行我素,构成难管理的群体。其二,部分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留守儿童学生,谨小甚微,胆小怕事,畏怯于群体活动,固封自闭,行为呆滞。学校教育要完成大纲的要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压力山大,困难重重。作为教育者和教育工作管理者,我为此忧心忡忡,寝食难安,愧疚之感无以言表。
        二、体察问题的根源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和学校管理者,我带着困惑,与同仁、学生家长及社会有识之士认真调查,反复讨论,终于充分的明白留守儿童的两个极端问题,根源在于家庭亲情缺乏,家庭教育的不完善。学生幼儿时的第一任最好的老师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儿女的健康成长意义非凡。父母对儿女的影响和教育无人能取代,儿女对父母的情感是是亲近而敬畏的,这种既亲切又敬畏的氛围,对幼儿健全人格、良好性格和心态的培养效果良好,意义重大。
        而现在农村的格局是:为了生存,孩子幼小时,父母外出务工,挣钱养家。孩子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抚养监护,父母为了补偿对孩子的亏欠,竭尽全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爷爷奶奶隔代的溺爱,对幼小的的孙子辈来说,亲情有余而敬畏不足。爷爷奶奶对孙子辈的义务是让其幸福安逸,安全为上。幼儿的成长缺失了父母关键的影响与教育,造成了幼儿的任性、夸张的自我存在感,以我为中心,目无纪律和规则,成纨绔子弟。
        此外,部分天生怯懦、谨小慎微的孩子,由于农村大量人口进入城镇,邻里之间伙伴的稀少,丧失了儿时应有的交际,天真与快乐,又缺乏父母之爱的正能量影响,寡言少语,郁郁寡欢,自闭的状况日益形成,不足为怪。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与重视。
        三、对症下药的德育工作尝试
        作为农村九年义务制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重中之重。既然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充分地认识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根源是父母之爱的错位与缺失,那么我们就应该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一)稳步推进,“角色替补”、“亲情监护”活动。
        通过认真研究和酝酿,近两年来,我校在全体教师中广泛开展“角色替补”、“亲情监护”活动。根据农村社会体系和人际关系特点,我们动员并组织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出务工前,利用乡邻、宗族、亲戚、同学、朋友等人员资源,在学校德育工作室的撮合下,根据自己的信任度,与在校教师“结亲”,组成“角色替补”,“亲情监护”关系,互相交换联系方式,委以重任。学校根据留守儿童的数量,对全体教职工下派了相应的“结亲”名额。学生家长与教师或职工结对后,上报学校德育工作室登记备案,学校德育工作室对“亲情监护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活动开展不久,所有留守儿童学生及问题学生其家长都与相关教职工结成了对子,以弥补留守儿童错失或缺乏的父母之爱,为有效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亲情监护教师”的工作特点。
        “亲情监护教师”的工作与班主任有所不同,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重在学生的组织纪律和行为管理,组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维护正常的秩序和安全,处理学生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纠纷。而“亲情监护教师”则常以学生父母的身份出现,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生病或生活有困难时,及时关爱、处理并解决。定期与“监护”对象一起,通过手机网络与监护对象的父母视频、联系沟通,进行双结合的正面影响与教育。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打架斗殴、出现事故时,“亲情监护教师”应以监护对象父母的身份配合班主任调解,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实践证明、“角色替补”,“亲情监护”活动,是对班主任及学校工作的有力支持,是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措施。
        (三)“角色”替补、“亲情”监护活动初见成效。
        我校通过认真组织,积极推进此类活动,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两年来,活动卓有成效。
        1、形成了良好德育工作氛围。过去,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与管理,只体现在学校的集中训导和各班主任的日常工作管理上。学校领导及班主任都有自己的教学工作任务,德育工作的管理十分有限,笼统说教多,细致教育少,工作应付无成效。而自从开展“角色替补”、“亲情监护”活动以来,激发了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发挥了教职工的聪明与智慧,最终形成了良好的德育工作氛围,氛围育人,成效倍增。
        2、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年级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在家由爷爷奶奶监护。由于家庭条件较好,爷爷奶奶过度宠爱,养成了任性、好逸恶劳、不守纪律、不爱学习等恶习。从二年级始逐步沦为差生,到三年级时经常不完成作业,还随意旷课,成为班主任、科任老师头疼的学生。自学校开展“角色替补”、“亲情监护”活动以来,监护老师杨老师在生活上无微不致地关怀他,适时对其进行科学的情绪管理、行为诱导。他每有进步,杨老师立即抓住闪光点大加赞赏、充分肯定,使其充分地认识到自己也有完整的人格,从而充满自信,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杨老师还适时将他成长的快乐通过网络视频分享给他远在千里的父母,增强了他的人性美。如今他的综合成绩跃为班级前十名,上学年末被评为优秀学生。
        自开展此活动以来,学校的培优辅差工作成效显著,差生进步率达90%以上。
        3、促进了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
        我校自开展“角色替补”、“亲情监护”活动以来,融洽了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由于“亲情监护”教师对监护对象关爱备致,勤于诱导,学生生病及生活困难解决及时彻底,学生之间偶发的矛盾纠纷,能配合班主任及时妥善处理。近两年来,学校校风正、学风旺,未出现任何事故,杜绝了校闹事件的发生。
        总之,实践证明,“角色替补”、“亲情监护”的留守儿童德育工作尝试,能一定程度弥补学生临时缺乏父母之爱,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思维,将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稳步有效地开展下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