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贺伊娜

发表时间:2020/2/2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6期   作者:贺伊娜
[导读] 群文阅读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学的一种新思维方式,群文阅读的优势较为独特
        摘要:群文阅读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学的一种新思维方式,群文阅读的优势较为独特,其主要目的是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思维高度,更好地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实现学生阅读能力更好地提升,相比于单篇阅读,群文阅读冲破了单篇阅读的制约和就先行,逐渐向多文本阅读进行转变。事实上,更加关注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有效形成较为理想的思维体系,强调学生要学会应从多类不同的文章中精准把握阅读的意义,切实能够提升阅读水平。自从提出群文阅读以后,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经受很大的考验和挑战,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也许应跟上潮流,面对这些困难,我们应该开辟一种合适的教学方法。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策略,旨在可以为相关业界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


        前言:通常,教师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上,会碎片化处理整个教材,使学生得不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和阅读量。面对海量的材料,他们不能用很短的时间提取出必要的信息,这就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带来了困难。在这种背景下,群组阅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旨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高度。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思维导图对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发挥了巨大的现实意义。
        1思维导图运用于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作用
        1.1从思维方向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
        依照有关人士的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处在实际的运算时期,形象思维占比很大,抽象的理解并且较强逻辑性的小学语文阅读具备相应的困难性。而针对这样的情况就应该利用思维导图实现学生利用思维活动的可视化与具体化的工具,为学生的记忆与理解提供帮助。在小学群文阅读中充分利用思维导图,从思维的角度尽可能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1.2加强阅读模式的优化,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思维导图的引进不但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中呈现了群文阅读的价值,还能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将群文阅读的信息内容集中于一个图中。在这张图上可以穿插入不同的图片,还可以依照喜好添加颜色符号。这样学生自主动手将语言文字或是思维转变成图形符号的过程中就较为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群文阅读兴趣。除此之外,在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中也可以增加记忆。从心理学角度讲,记忆的构建属于主动的过程,网络的模型以为头脑中记忆的信息是根据网络结构进行组织的,为此,思维导图的形状可以更好地连接记忆信息,从而推动小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记忆的发展。
        2在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中基于思维导图应用的措施
        2.1确保教材发挥功能,提高阅读质量
        选择适合的阅读教材在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从而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人员开展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与基础。现如今在统编教材的选择中,通常以主题当做单元开展教学,就是一个单元在主题的背景中,为小学群文阅读的顺利进行发挥至关重要的便利作用。而其中较为常见的将文章内容当做主题开展群文阅读。譬如:小学教材中《雷达和蝙蝠》、《电影的诞生》、《新奇号码知多少》等,这类文章的共同主题都与“科技”密切相关。我们就能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开展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利用思维导图绘制“知识网状树”,从而在脑海中进行对比,使学生从文章的写作目的、关键词、段落意义、中心主旨等进行课文的预习,之后在通过思维导图整理文章,从而可以迅速并且清晰地确定文章的思路,在深入的解读下进行体会,进而能够感受科技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与掌控类似文章的阅读与写作模式。
        2.2科学利用构架,对主题的阅读进行构建
        多种多样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能够使阅读更为的灵动。而这类灵动具备相应的结构,并非没有秩序。

譬如:小学教材课文中《持之以恒》、《滴水石穿的启蒙》、《愚公移山》等,教师能组织开展教材整合的群文阅读,通常步骤如下:首先,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利用思维导图模式开展课前预习;其次,教师要求学生对自身阅读中遇到的不懂词语、段落等进行整理,并在笔记本中进行记录;再次,组织小组进行合作交流探讨;最后,对学生教材整合成果进行展示。在进行阅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课文的中心思想,从而需要学生在进行课文的预习时,在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对本文的中心思想、结构以及训练要素进行全面的掌控。教师需要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较为优秀的课文进行阅读,利用思维导图快速梳理文章的脉络,明确内容情节图,依照文中重难点的知识进行针对性、灵活性、开阔性的进行绘制,从而对文中主人公的精神更好的进行体会,并感受他们不放弃的精神。
        2.3提高趣味性,提升学生阅读参与度
        上述群文阅读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效率,加深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群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不可局限于一类形式,发散思维导图是帮助学生自主探索文章的关键内容、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要求学生关注文章的某一点,关注中心点,并围绕中心点进行思考,以期能够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如,在讲授阅读叙事类文章时,运用发散思维导图,从而清楚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围绕这些中心点对树形图进行绘制,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又比如,在景观文章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所描述的景观,引导学生制作树形图,从而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再如,在教授学生说明文时,绘制说明文树形图时,需把文章的说明对象作为中心进行绘制,从而对知识点进行更好地梳理,加强记忆力。因小学生年龄较小,没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与阅读理解力,所以在读文章时易发生无法清晰理解的状况,这时,老师便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寻找文章中心,并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由教师指导、学生探究的思维导图绘制过程,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印象。在群文阅读中有效融入思维导图,可使阅读教学更有趣和生动,不但能够丰富学生想象力,也会更好的吸引学生,使其有兴趣阅读,最终切实提升最终的阅读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的运用比其他的教学措施更为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由于其可以将阅读思维转变成形象化与具体化,这样的模式可以使小学生对各种文章的阅读方式进行掌控。然而,思维导图具备约束性,为此,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在小学语文的群文阅读教学时应该注重方法措施,为此,只有将思维导图更为灵活地运用,才可让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尽可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顺利完成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目标。思维导图的广泛运用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从而让学生对语文阅读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思维逻辑得以不停地扩展,把没有关联的文章进行顺利地整合,进而形成不同的阅读机制,有效激起学生的阅读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旭洁.思维导图引导下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7(4).
        [2]李法兵.利用思维导图学习法构建学生主体阅读网络[J].科学咨询,2015(29).
        [3]甘玉林.群文阅读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路解读[J].小作家选刊,2016(25).
        [4]李艳花.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讨[J].新课程.上旬,2015(4).
        [5]姚婷.“群文阅读”——有效的阅读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3,(36).
        [7]吴启智.小学高年级运用思维导图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探究[J].华夏教师,2019(12):74.
        [8]曾伟红.合理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质量[J].文教资料,2019(11):6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