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课堂教学的品质与方向。高质有效的教学评价,将使课堂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促使教学相长。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评价的设计、方式方法的选择和评价主体多元化三个方面详细阐述课堂教学评价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略述己见。
关键词: 评价 学生 科学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全程参与课堂评价,建立科学、有效、全面的评价标准,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结果,并不断完善评价制度。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依然困难重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评价目标不够明确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现阶段我们的教学依然过于注重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即对学习
结果的评价,而不关注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参照考试成绩,平均分、及格分、前20%,后30%成了重要的评价指标,这种评价标准简化了评价过程,方便评价活动的展开,看起来很公平,其实并不科学。固定统一的评价内容,机械、僵化的评价标准,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对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只是纸上谈兵。
(二)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导向、激励、甄别、选拔等功能,其目的在于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过于关注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弱化了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情况和努力程度,使得教学评价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起到分等划类的作用,成了以选拔、甄别为目的的评价,无法发挥评价的多元化功能。
(三)评价主体过于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活动往往采用教师编制试题,阅卷评分和试卷分析的形式,相应的课堂评价也就是教师评价,学生接受评价,结果是课堂成了教师和优等生的阵地,大部分学生的个性才能无法被挖掘和培养,这与新课程标准倡导面向全体,提高每个孩子的科学素养是完全不相符。
二.理论依据
(一)《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科学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多元的与教材相配套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认识四个方面,并突出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
(二)苏联教育家啊莫纳什维利主张:采用实质性评价,即把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或结果与拟定的目标相对比,便于确定并接受下一步学习任务,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原有的纯粹为追求分数而学习的状态 。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
(一)设计评价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课程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三个主干内容以及渗透到具体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探究,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共五个领域,相应的教学要求用一系列不同层次的行为动词来界定,如列举、识别、理解、区别、分类、归纳、学会、注意、形成、领悟等。教学设计的评价应依据课程标准所定的内容和要求,强调综合性与探究。
1、知识、理解、应用层次的评价设计
新课标指出,对科学知识的评价要注重从整体上评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应用,着重评价对科学概念和原理的领悟,掌握和应用情况,以及分析、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的发展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这一层次的评价已经积累了比较成功的经验,其基本技术路径如下
其中重点是根据课标要求,编制10个左右课堂限时检测试题并设计相应的学生自评表(详见案例1),尤其在学生实验操作课时设计实验操作学生自评表及教师评价量化表(详见案例2),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1 某某中学七年级科学课堂检测-评价单 (部分)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堂检测单(部分)
1. 小胡同学用刻度尺测得一物体长度为1.850米,则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准确值是 ,估计值是
2. 如图甲、乙、丙三个图中,木块的长度分别为:甲 cm;乙 cm;丙 mm
注:(1)将错题原因用红笔记录在相应题号下面“错误原因分析”一栏;
(2)在“正解过程”一栏内用红笔写出错题的正解过程或分析过程;
(3)在做对题号下“正解过程”一栏内可以用黑笔记录一题多解的方法及对该题还有哪些困惑
(4)“得分”一栏一般由教师记录检测成绩。
案例2 某某中学八科学实验操作试题(学生自评表) 班级 姓名 学号
实验目的: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探究
实验器材:试管(Φ20mmX200mm)1个、单孔橡胶塞1个、玻璃导管1根、铁架台1个、集气瓶(60ml)1个、盖玻片1片、水槽1个、小木块1个、酒精灯1盏、坩埚钳1把、粗铁丝1根、光亮的细铁丝、火柴、棉花、高锰酸钾固体、药匙、纸槽。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考核表(教师评价表)——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探究
设计学生课堂检测评价量表,改变了教师靠“说纠正”,学生凭空“假纠正”的状态,既能帮助学生发现、纠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能真正把它落到实处,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提高兴趣,促进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统计并分析学生测试数据,分析试题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学情,方便修改和调整教学过程,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增强评价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2 分析、综合、评价层次的评价设计
学生某一方面的基本技能一定是和相关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对科学知识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也必须靠经历探究的过程,有相关的探究行为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较高层次目标的评价问题及创设评价情境,创设和捕捉不仅仅是允许表现这种行为的情境,还要考虑到以评价促进学习,其技术路径如下:
其中重点是要设计简洁准确地评价点和预设目标,形成学生探究行为评价的有效操作策略,进一步优化探究活动设计。
案例3
说明:(1)达成情况设总分10分,由学生根据各评价点和评价目标自评完成,得分结果填在合作与交流一栏内。
(2)不能得分的点要求在相应达成情况一栏内填上失分原因。
学生探究行为评价量表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反思所选的器材是否恰当,操作是否简便,效果是否明显;反思收集到的数据是否完整,科学,处理数据的方法是否正确;反思方案的设计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从而去劣存优,提高科学决策力,同时也有利于导引教学预设,完善探究行为设计。
(二)评价方式、方法的选择
1.面向全体—重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
新课标提出,科学课程的评价方式有实验活动评价、纸笔测试、个人成长记录本和面谈等方法,采用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整合的方式,不仅要对学生完成习题情况进行评价,也要重视对学生在实验、制作、交流、讨论、社会调查、访问时的表现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真正面向全体。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往往是单一的量化评价,主要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去收集与某一教学目标有关的学习结果或取得进步的资料,并进行分析和统计,从而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量化评价以选拔和甄别优等学生为目的,只注重考查学生最终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内容、标准统一,评价准确度和评价效率都较高,所以一直被教育界采用。
然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仅只有解题能力,还包括一定的实验技能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再加以许多科学问题不能用对或错加以判断,只能通过描述性、解释性的语言来实现,因此评价也不单是技术性问题,还应该包括对价值观的评价,相应的评价方式也应由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暗箱式”评价向形成性评价倾斜即进行质性评价,它的目的在于把握课程质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对教材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深入钻研,对课程特点和意义进行描述,并对相关的学生行为及其原因和意义做出判断。
“课堂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课堂质性评价方法,即教师在课堂上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注意力,思维状态,课堂参与力,合作情况,情绪状态,生成情况等方面及时对学生做出客观评价。比如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问题讨论,发表观点,问题解决等方面采取分层训练,让不同学生回答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随着课堂评价的进行,教师要能对课堂生成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及时更新或改进形成新的评价。质性评价并不强调在评价开始时预设评价方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生成。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常常需要请一位同学协助老师,负责将课堂评价及时记录在《课堂学习过程评价本》中,一课一记录,一天一反馈,一周一统计,并将它作为个人量化评价的一种重要补充方式。 这样,既能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动力,又能给优等生以鞭策,促进更深层次的思考,真正关注全体,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关注差异—横向、纵向评价相整合
课堂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反馈机制,是克服教学过程偏离目标,保持教学活动稳定开展的重要手段。一个考试分数,如58分或92分,它作为反馈信息的质量并不高,如何才能使一次考试分数反映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能力目标的发展水平,真正发挥评价的反馈功能,我们提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个学生进行客观评价,体现主体,提高效果。
横向评价,就是将同一个班级或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就同一范围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横向比较,是目前毕业考、升学考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是选拔优等生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往往需要把学生进行分层,让学生在同能力水平的层面进行比较,还可将班级分成几个水平相当的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纵向评价则是以时间为轴线,以个人为单位,将个人现在各个方面的表现与自己过去某一阶段进行比较,反思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进步或退步的幅度有多大,同时还要将自己与同学做纵向比较,比较自己和同学在同一阶段的进步程度,如果同学进步比自己大,则需要分析进步小的原因,寻找新的高效的方法。
总之,只有不断地与自己、他人比较,才能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三)评价主体的多样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被评价者,评价活动什么时候进行,评价什么
内容,评价要求是什么等等都由老师安排,而学生主要是听从老师的安排,做好被评价的准备。这种教师评价,学生被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容易形成依赖、封闭、缺乏自信的心理状态,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课标指出对于学生的评价需要由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共同记录学习活动的成长经历,发展地,综合地对学习过程做出评价,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和全面化。
1.教师评价-促进个性发展
每个孩子由于受到家庭、环境及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会形成各自鲜明的个性。因此教师在实施
课堂评价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客观、公正、有效策略,有针对性地评价。
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教学过程的引导,对知识点的纠错,以及对易错点和
易混点的解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评价过程要关注差异,面向全体,有所依据,客观准确。如采用作业分层的形式进行评价(详见案例4)。
案例4:
说明:
(1)学生分层一般由老师完成,依据是上课表现、平时作业和检测,并打印好分层名单
(2)作业收缴设立3位课代表A,B,C,分别收缴A,B,C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
(3)作业批改、下发订正顺序为C-B-A,避免抄袭,提供时效
(4)作业评价标准对A层学生适当从严,C层在时间上,标准上可适当放宽。对于订正后有否真正弄懂可采用选一到两个同类型题目进行口头或落笔评价。
2.自我评价-增添信心
自我评价是主体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自我判断和评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
要教给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因此必须要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并使之成为学习中的一种习惯,促进自我学习和发展。自我评价可以是上完一节课后的自我小结,如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学会了哪些新的实验技能,又产生了什么困惑;也可以是完成一次作业的反思,找出作业效率低的原因,错题的原因及正解的思路和方法;还可以是一次阶段检测的评价,总结考试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制定下阶段努力的方案。通过自我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避免一味迎合他人评价的消极性格,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督促,自我完成的有效方法。
3.同学互评-相互促进
当一个人在认识别人品质时,便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评价能力,只有在他人的评价中,才能不断调整自我能力。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自评,还要让同学相互评价,唤醒每个学生的个性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课堂新的形成,共享知识与方法的过程,如请学生点评课堂回答,分析对错的原因,提出改进或更正的方案,也可以请成绩较好的同学对后进生的作业进行二次检查评价……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评价员和公证员,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4.家长评价-加强沟通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长评价要改变以往单纯的靠开一次家长会,然后家长根据老师的反馈对孩子进行批判式的教育。我们需要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来,相应的评价也要具体化,过程化,如每一天的作业完成情况的检查,每一次的小实验,小制作,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过程,每一次考试后的分析和总结都是家长参与评价的机会,通过和孩子一起体验学习的过程,然后再对孩子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孩子更愿意接受,也是孩子喜欢的。
四、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开展发展性学习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内容、方式、主体都发生了变革。从过去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变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评价。改变传统单一的量化评价方式,变为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也从教师单一评价转变为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时间所限,评价内容较多,很难高效完成各种评价,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认真做好几下两点:
1要依靠备课组、教研组集体的力量共同参与备课,可以分章、节备课,也可以合作讨论共同完成一节课,资源共享。
2分阶段进行,各阶段要有所侧重,比如,每个学期选择几个重点的探究实验进行探究性评价和实验操作评价,每一章选择1到2节内容进行课堂评价,每个学期选择几个点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摸索有效易行的评价策略,对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地方采用符合实际的、多元的、适当的评价方式以促进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爱科学,喜欢学科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清时 《科学》义务教育教科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3版
2.《科学》教学参考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3版
3.孙明明 初中学生“反思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2003.9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