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课程理念
跨学科的统整是主题统整、学科跨界的大课堂实验课,是围绕目标、实践探究的学习课。目的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其中,以主题统领方式进行跨学科统整是一条最有效地途径。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它给学生最基础、最必要的知识和科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与数学既是综合性学科,又是为其他学科提供应用的基础性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二者都凸显的是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语文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语文和数学这两门课除了理念上共通外,它的性质也有共同点,那便是工具性。因此语文、数学、科学在各自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借鉴,形成融合,达到共赢。
以《认识方向》这一主题为例,数学、科学都有大量的篇幅对认识方向进行讲授,语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天然的指南针来辨别方向,这就需要学生调度在数学、科学学科中学到的认识方向、指南针的知识来理解和支撑。以统整的思想对各学科进行重组加工,并寻求与相关学科更多的合作,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整体效率,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样的大课堂模式,像散文,行散而神不散。另外,学生能把在数学、科学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语文课上,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结合现实生活,学会辨认方向,并会根据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了解在野外借助自然现象辨认方向的方法,感受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会指南针的使用方法,能够用指南针辨别方向;敢于尝试新的制作方式;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三、通过数学、科学、语文的统整,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在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科学《位置与方向》已经让学生学会用太阳辨别东西南北。《指南针》一课是让学生通过学会使用指南针、自己制作指南针,来了解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知道指南针里的小磁针是磁铁,可以用来指示南北。
数学课上运用学生在科学课上学到的太阳在一天中的位置进行导课,联系旧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用“太阳的位置观察记录”作为课堂的练习巩固。将科学的内容渗透在整个课堂之中,融为一体。
语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中需要学生理解认识指南针,并且能用太阳等自然事物来辨别方向。学生在学习本课上能调动在科学、数学上学到的关于方向和指南针的知识,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大大提高了这节课的学习效率。
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
一、课程规划
“认识方向”主题课程相关内容及课时安排一览表
统整前的学习内容 统整后的学习内容 统整前课时 统整后课时
数学:
1.根据太阳的位置来认识方向;
2.能根据其中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3.能看懂平面图;
4.结合现实情境,感知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数学与科学:
1.根据太阳的位置来认识方向;
2.能根据其中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3.结合现实情境,感知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4. 观察记录早晨、中午、傍晚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并观察发现。
4课时 2课时
科学:
1.利用太阳的位置认识方向;
2.用东西南北描述自己的位置;
3.观察记录早晨、中午、傍晚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并观察发现。
4.学会指南针的使用方法,能够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5.了解指南针发展的历史,敢于尝试新的指南针制作方式。
指南针:
1.学会指南针的使用方法,能够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2.了解指南针发展的历史,敢于尝试新的指南针制作方式。
语文:
1.认识“慌、辨”等13个生字,理解“指南针、向导”等词语,会写“指、针、忠、永”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方向,并能根据一个方向辨别其他三个方向。
3.了解在野外借助太阳、北极星、树叶、积雪等自然现象辨认方向的方法;
4. 感受作者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介绍利用自然景物辨别方向的方法,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语文:
1.认识“慌、辨”等13个生字,会写“指、针、忠、永”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在野外借助北极星等自然现象辨认方向的方法;
3. 感受作者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介绍利用自然景物辨别方向的方法,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3课时 2课时
二、活动安排
活动一:数学与科学中的《认识方向》统整。
让学生学会用太阳辨别东西南北,一年级数学与二年级科学在教学内容上有重复,将这部分内容进行课程统整,不仅能节约教学时间,统整之后的课程打破学科固有界限,更加注重寻找课程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知识的应用而不仅仅是知识形式,强调内容的广度而不仅仅是深度。加强各学科之间、课程内容与个人兴趣需求之间和课程内容之间的广泛联系。此环节的学习为后续学习《指南针》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打好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根据太阳的位置辨认东、西方向”、“根据已知方向辨认其他方向”。
拓展活动“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又该怎样辨别方向?”在生活中让学生想一想、谈一谈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辨认方向。更好地衔接下一个活动--《指南针》。
活动二:指南针
此环节的学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认识指南针”、“使用指南针”、“制作指南针”。
“认识指南针”部分出示了指南针的图片及其各部分的名称,还出示了水浮司南、罗盘,教学时可结合指南针实物让学生说一说指南针各部分的名称。首先用文字介绍指南针发展历史,目的是通过这些图片和文字让学生认识到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教学时可让学生搜集了解指南针发明的故事,在上课时讲一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使用指南针”部分采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和“方法指导”相结合,介绍指南针的使用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方法指导”,然后,按照步骤认真严谨地做一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紧接着用一个问题“哪里会用到指南针呢?”和登山、科考、航海三幅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发现指南针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指南针对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渗透人们可以有效利用科学技术让生活得到不断改善。
“制作指南针”部分用图片的方式详细介绍了水浮式指南针的制作方法,同时还展示了悬挂式指南针,并配有泡泡语“还可以做这样的指南针”启发学生大胆创新,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指南针。
活动三:利用科学上的指南针和数学、科学上的认识方向来进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教学
第五部分 课程评价
(一)对学生多元性评价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时安排。本着评价多元化、方式多样的原则,本课程的教学主要采取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一是即时性评价。即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及时、恰当、具有引导性和鼓励性的评价。重在保持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可以鼓励学生创新。如,“你的做法很独特”“你的想法有新意”等。引导、鼓励学会探究,学会合作。二是学生自评和互评。如在制作指南针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作品,并提出改进建议。
知识乐园部分注重知识点的梳理归纳,可以利用课本上提供的知识树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注意在梳理归纳总结的同时,更要注重提升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认知。
反思空间可以结合课堂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载体进行,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增加相应的评价项。注意除了从知识、探究能力方面进行评价外,更要注重学习态度、核心素养的评价引导。
(二)表现性评价
1.仿写大赛:利用班级文化展板,展示学生仿写作品。
2.手工展:开辟“巧手创新角”,展示学生指南针作品,聘请其他任课老师做评委,评出奖项。
3.手抄报:在黑板报上张贴优秀“认识方向”手抄报。
(三)学生自评
设计自评卡,学生根据目标达成情况,自我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发现自我,学会反思,自我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