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班级管理中如何渗透品德教育

发表时间:2020/3/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5期6批次   作者:梁凯茜
[导读] 一个和谐班集体的构建,离不开道德素养较高的学生个体;在道德品质较高的个体教育前提下,班级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开展
        摘要 一个和谐班集体的构建,离不开道德素养较高的学生个体;在道德品质较高的个体教育前提下,班级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开展。对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其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应当以对学生品德教育工作作为前提。本文就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如何以德育的方式优化班级管理展开了论述,提出了几点思考和认识。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育;和谐班级;构建
        一、注重认知优化,提升辨识能力
小学生初步脱离家庭生活,刚开始融入群体生活,此阶段的道德认知是不完善的,甚至还存在不少错误。对此,教师对小学生的品德塑造,对学生开展品德教育工作,可以从对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出发,通过道德辨析等方式对学生开展品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在良好认知之下,建立对事物是非对错的判断和辨析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构成。例如,我在班级中多次听闻学生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喜欢攀比,见到其他孩子有什么样文具,自己也要拥有;其他同学有好看的衣服,也同样要求父母去购买。显然,这种一种错误的消费观念驱使的,不少学生存在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对此,为帮助学生建立对消费的理性认识,帮助学生摒除从众心理等消极消费心理的影响,我在班级中召开了一次班会活动,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生的表现情况,帮助学生认识这两种心理。同时,我引导学生认识:现如今我们所有的消费都是源自于父母的辛苦劳作换取的,所有我们的攀比和从众心理导致的消费都需要父母的艰辛工作来承担。但是,真正哪些物品对我们有真正的价值,这还是有待商榷的。随后,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存在从众心理或者攀比心理,引导学生们摊开心扉,说出自己真实的生活和想法,从而对学生开展有效辨析,引导学生建立对消费的理性观念。通过这一教学方式,不少学生意识到了自己在生活中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问题,更是对以后的消费情况进行了合理的规划,更新了对消费的认识。这一认知优化活动,也帮助学生有效提升了对事物的辨识能力,让学生的道德认知得以巩固强化。
        二、注重情感感化,应用情感催化
情感是催化学生积极行为的重要力量,优质情感是催化学生积极动机的温床。对此,教师在教学中便可以通过借助情感的力量的方式塑造学生,对学生进行品德塑造,帮助学生在情感的力量下,主动向积极行为靠拢。例如,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特通过直观图片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构建,向学生呈现大量凌乱不堪的房间、教室,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会有什么感受?它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显然,学生见到这种环境后,随即会生成一些恶心、厌恶、排斥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扩大范围,将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臭水沟、充斥着垃圾的道路、沾满口香糖的公园座椅呈现给学生,从学生的情感和心理上激发学生的排斥和厌恶的情感,让学生意识到这种消极环境给人的身体带来些病毒或细菌,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这种污染严重、脏乱不堪的环境更是给人带来令人作呕的感受和情感体验。从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用情感催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意识到:凌乱不看的环境将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环境卫生的维护,更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如果不对环境进行清洁和维护,如果人们对环境卫生的维护都缺乏自觉性,那么自己将会生活在图片中那种令人作呕的环境中。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情境教学让学生直观代入到相应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情感的力量催化学生良好品质的建立,促使学生主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开展意志教育,磨砺学生品行
在学生道德认知和积极情感建立后,直至道德行为的践行,还存在着关键的一个环节——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帮助学生克服外界诱惑、帮助学生克服懒惰心理的重要元素。以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为例,学生明确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不完成作业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并且在情感上也将会排斥不按时完成作业的自己,甚至会产生羞愧、后悔等情绪情感。但是,依然有不少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依然有大量学生因自己的惰性而给自己找借口逃脱作业完成。对此,教师在对学生的品德开展教育工作时,还需要适时引入意志教育,对学生开展意志品质的磨练,让学生在意志力的坚持下,有效改良自己的不良品行,实现执行合一。对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演讲比赛等方式,对学生开展挫折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失败和努力程度是相关的,越努力、越容易成功;而抛弃了努力的学习,只会让自己一步步脱离成功,走向失败。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意志力坚定的伟人作为对学生意志品质塑造的教学资源,从卧薪尝胆到闻鸡起舞,从精忠报国到入木三分,让一些优质的意志品质教学资源走进学生的视野、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认识到意志品质对学生个人塑造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更让学生在相应坚定意志力品质的催化和促进下,提升学生的坚持性,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和习惯的保持。
        四、开展行为塑造,增强实践能力
对学生开展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将良好的道德品质践行到自己的行为中来,用自身的道德信仰驱动个人的道德行为,切实让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养成。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多样的实践活动训练,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强化和塑造,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达成知行合一的效果。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班级管理中通过制度制定的方式帮助学生有效提升对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行为中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合法公民,应当积极承担公民的义务和责任,社会的文明与和谐。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学生对班级环境的维护意识,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制定“班级环境维护办法”,要求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维护班级环境,不随手丢弃垃圾,维护和管理自己片区内的环境。所以,班主任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时常监督自己小组中各位成员及其座位下的环境,是否有乱扔垃圾的现象。最终,由每天的值日生对班级中的每个小组的卫生环境进行评分,选出班级中的卫生小组进行表彰。在这种激励机制的建设下,学生的行为习惯得以养成,评分的方式更是让学生的积极性提升,班级环境得以维护,学生爱护环境、不随手丢弃垃圾的习惯也得以培养。再比如,教师引导学生要尊老爱幼,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敬老院献爱心活动,让学生为敬老院老人唱歌、表演节目,用自己的表演帮助养老院老人调剂单调的生活,让学生用行为去践行尊重老人的良好习惯。
        总结
以品德教育为前提的教育,是以班级中的最小单元开始对和谐班集体进行构建。以学生的品德塑造为前提的教育,才能促进学生个体和班级群体的同步发展,让学生的美好品质和和谐班集体并行发展、同步提升。对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便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认知优化、注重学生情感感化和对学生开展意志训练、开展行为塑造等方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美好品质建立,最终促成良好有序的和谐班集体。
        参考文献
[1]唐照芹.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7):98.
[2]赵继茂,范维义.班级管理中渗透品德教育探析[J].成才之路,2015(10):22.
[3]陈德星.品德养成,始于心而止于行——班级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04):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