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因为它关乎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三观的树立,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柔性管理能够为学生打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本文将对柔性管理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柔性管理;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引言: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育过程中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在思政教育种要将传统的刚性管理转变为柔性管理,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柔性管理概述
(一)柔性管理的含义
柔性管理是一种注重心理的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主张民主,因此可以为人们提供自由的创作空间,其次以民主参与和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决策,会给人们提供良好的舒适感[1]。柔性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满足人类的情感需求和价值取向,这主要是因为柔性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以精神为依托,因此这种管理模式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很好的协调教育中的矛盾和冲突,有效地提高教师和学生思想教育的向心力、凝聚力以及归属感。
(二)柔性管理的特征
首先,柔性管理具备内在的人本性。柔性管理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是以人为中心的。这与我国的素质教育中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是一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想塑造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必须要将柔性管理理念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以学生的内在需求为中心,通过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以及信任学生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信心。
其次,柔性管理手段具备情感性。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价值观、文化、精神以及情感来展开工作[2]。在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学生的情感,利用情感来感化学生,让学生在被尊重的环境中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柔性化管理理论
在高校中,对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管理可分为“刚”“柔”两种,对于校规校纪进行明确限制的管理模式称之为刚性管理。对于从学生内心思想上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称之为柔性管理。如下表表1所示为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对比。
(一)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理念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柔性管理,首先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把学生的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起点和终点。这并不是说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迎合学生的意愿,而是在确保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基础上做到以学生为本[3]。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摒弃传统的说教模式,采用现代的教育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外部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用柔性管理能够高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再利用外部管理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首先高校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以效率为核心、扁平化管理为手段,对传统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缺点进行完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柔性管理的实施。其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使信息的传递效率得以提高,通过良好的沟通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帮助更好的成长。
(三)建立情感激励体制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最大的不同就是柔性管理是以情感为基础来开展工作,而刚性管理则是以冰冷的制度和惩罚为手段来进行管理。因此说柔性管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加注重和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及尊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通过激励和鼓励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4]。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教师必须认识到与物质需求相比,精神需求更为重要,是学生的高层次需求。因此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的进行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实现长久的坚持,通过阶段性的实现自身的目标,使其不断的向最终的人生目标迈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柔性管理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家强,只有高校不断的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柔性管理弥补了刚性管理中的缺点,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使高校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林美译. 从柔性管理角度谈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J]. 长江丛刊, 2016(15):151-151.
[2]徐燕. 茶文化柔性管理思维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J]. 福建茶叶, 2018, v.40;No.200(08):264.
[3]董思思. 基于思政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升[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 425(12):250-251.
[4]霍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满意度探究——以柔性管理理念为视角[J]. 学理论, 2013(36):3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