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挥校长作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开展

发表时间:2020/3/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总第330期   作者:王玉茹
[导读] 增强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自觉性,减少学校教育秩序的管理费用,强化学校德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受教育者德行的正确养成。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六中学 102446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品行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学校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青少年道德水平堪忧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学校的总设计师、领路人——校长的德育责任是什么呢?本文就我做校长以来发现的德育问题及我的思考做一阐述。
  责任之一:转变德育观念,真心关爱学生
  1.变“以管代育”为“唤醒自律”
  当今,德育在有些学校已经渐渐异化为一种管理手段,以说教、管束、强制、惩罚等他律的外塑式的教育方法为主,忽视了感化、体验、熏陶、唤醒等自律的内省式的教育方法。“德育”的核心是“育”,学校德育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自我内化、自我约束和自律,要坚持认知引领、行为提升的德育策略。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切合情理的德育,增强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自觉性,减少学校教育秩序的管理费用,强化学校德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受教育者德行的正确养成。
  2.变“指责埋怨”为“指导方法”
  面对一些家长粗暴打骂孩子、文化素质低甚至蛮不讲理、溺爱孩子等不懂教育方法的情况,老师们常常感到无可奈何、束手无策。面对老师们的怨气,作为校长要与教师耐心交流,让教师明白学校是教育的发源地,学校教育肯定要优于社会教育,把不懂事的孩子教育好正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价值所在!我们是教育的行家里手,我们不仅要教育好孩子,还要引领家庭教育,争取家长的配合,只有家校形成教育合力才会更有效果。
  3.变“急功近利”为“真心关爱”
  在现实教育中,学生的整体人格、精神、美德发展往往不被重视,教师关注的常常是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态度、是否可教。

面对这种情况,校长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加强教师的德育科研意识,引领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需要、情感态度、内心状态、价值观念;让德育回归主体,让学生在各种生活实践的情境中理解、体验、践行所要求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要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业务精湛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形成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新格局。
  责任之二:引领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和学校在教育问题上的分歧,并非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方法上的分歧,而是德育内容及方向上的不一致。就家庭教育而言,我们不能继续简单地且不负责任地强调结合和依靠,要强调积极地引领和有力地校正,最大限度地实现家长教育与学校德育的统一。
  作为校长更要引领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家校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聘请专家为学生家长开展讲座,有针对性地为家长介绍学校的管理要求,请优秀生家长在家长会上介绍教子经验,举办“我与父母跨新年——亲子活动”主题班会等,主动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责任之三:明确德育职责,实现全员育人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切不可使德育“孤立化”,变成德育处和班主任的工作。作为校长,必须从德育的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各方面进行理性的反思,加强德育管理,增强学校各部门的合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校长要对教职工进行积极引导,激励科任教师与职员工人都来关心德育、参与德育,制定各岗位德育职责,使育人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在整体工作的各个方面,使教职工树立“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的思想,让所有教职员工都投入到德育中,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首先,教职工要以良好的师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老师要以教育家的智慧挖掘工作中的德育因素。最后,要完善考核评价制度。青年教师必须经过班主任岗位的锻炼,学校要形成班主任工作的“传、帮、带”机制。对非班主任岗位人员的考核、晋级、评优等,学校要认真听取同事、学生及家长对其履行德育职责的意见,及时反馈,加强指导。
  总之,作为校长我们既要高瞻远瞩,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的教育政策,又要立足本校实际,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千方百计鼓励教师的工作热情,指导教师的工作方法,为师生的幸福成长搭建平台;要积极为学校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争取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形成教育合力,从而让老师们心情愉快地工作,让学生幸福健康地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