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作”在听障儿童构音训练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3/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总第330期   作者:王正霞
[导读] 通过一学期的康复教学实践发现,将“动作”有效整合作为一种方法运用于听障儿童构音训练中,能使训练过程变得有趣、轻松和高效。
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 山东 淄博 255000
  听觉障碍可导致儿童在言语、语言及认知等方面的缺陷,在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中进行必要的构音训练,可帮助其弥补缺陷,回归主流。然而,构音的过程往往比较枯燥,特别是不能迎合学前儿童好动、注意时间短等特点。通过一学期的康复教学实践发现,将“动作”有效整合作为一种方法运用于听障儿童构音训练中,能使训练过程变得有趣、轻松和高效。
  一、将“动作”运用于听障儿童构音训练中的可行性分析
  1.符合听障儿童的认知特征。由于听觉刺激的缺失,听障儿童习惯于依赖视觉、触觉和动觉来获得信息,因此视听结合的综合信息很难被获得。这就导致了听障儿童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理解力方面的欠缺。另一方面,与正常儿童相比,听障儿童的有意注意发展缓慢且稳定性差,需要活动来吸引和支持。在构音训练中将复杂的指令性语言变为简单有趣的动作,可让听障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从而提高康复训练效率。
  2.简单易用。动作是指具有一定动机和目的并指向一定客体的运动系统。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康复师和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都会用到动作来辅助儿童的构音训练。像华东师范大学的黄昭鸣、卢红云教授等编著的《口部功能运动治疗学》提到“用力搬椅法”,让儿童在发音时做出用力搬椅子的动作,这种方法可以改善儿童说话响度过低的现象。另外,“呼吸放松训练”也是一整套动作的集合,可以有效改善儿童的呼吸障碍问题。
  二、针对性“动作”设计原则
  1.简单。动作的设计要力求简单,目的就是益于听障儿童的理解。
  2.重复。同一个发音部位或发音方式要用同一个动作来表示。
  3.有趣。设计的动作要符合儿童的兴趣点,使他们更容易接受。
  要从主动动作辅助到被动辅助过渡,从有物动作辅助到无物动作辅助发展。要以儿童为中心,发展潜能,主动辅助不能完成训练任务时再使用被动辅助;先使用无物辅助,若不能完成再使用被动辅助。
  三、“动作”在构音训练过程中的巧妙应用
  1.“动作”在下颌韵母构音训练中的应用。

实践中我们发现听障儿童下颌韵母构音训练中普遍存在下颌感知觉异常,下颌运动相关肌群肌力异常,下颌上位运动、下位运动、半开位运动及下颌转换运动障碍。在训练时,针对感知觉及肌力异常的儿童主要采用被动的动作辅助进行训练,康复师用训练辅具或刺激按摩手法来促进儿童感知觉及肌力正常化。针对下颌上位、下位、半开位及转换运动障碍的儿童,我们主要运用主动的动作辅助进行训练。如:下颌下位训练时,把攥紧的拳头放在儿童的嘴边来提示其嘴巴打开到最大化;下颌上位训练时,把平放的食指放到儿童的嘴边提示其做下颌上位运动;下颌半开位运动时,把上下放置的中指和食指放到儿童嘴边,提示其做下颌半开位运动;在进行转换运动训练时,可以用变换的手势提示儿童。根据从主动辅助到被动辅助过渡的原则,在主动辅助不能完成训练任务时可使用被动辅助。
  2.“动作”在唇韵母构音训练中的应用。唇韵母训练中听障儿童普遍存在唇感知觉异常,唇运动相关肌群肌力异常,展唇、圆唇、圆展唇交替运动障碍。展唇、圆唇、圆展唇交替运动的训练中,主动辅助我们可以用弯曲的四指与大拇指指尖接触放在儿童嘴边提示其圆唇,五指伸直平放提示展唇,同样圆展交替运动训练时我们通过变换手势进行。
  3.“动作”在舌韵母构音训练中的应用。舌韵母训练中,听障儿童普遍存在舌感知觉异常,舌运动相关肌群肌力异常,舌体过度前伸、过度后缩、前后运动存在障碍。针对舌体过度前伸、过度后缩、前后运动障碍,可以用五指平伸,胳膊带动手掌从后向前伸,来提示舌体向前运动;五指平伸,胳膊带动手掌从前向后拉,提示舌体向后运动;通过手掌的前后运动来提示舌体的前后转换运动。
  4.“动作”在声母构音训练中的应用。声母的构音训练比韵母的构音训练更为复杂,在发音器官感知觉和肌力正常的前提下我们强调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的准确。如何帮助听障儿童找准发音部位,引导其用正确的发音方式进行发音,是我们设计动作的关键。例如实践中发现在唇声母构音训练时直接用手辅助儿童寻找发音部位进行双唇或唇齿的接触是最简单直接的手段,但有些儿童比较抵触,对康复师的帮助表现出反感和排斥。因此我们想到用食指和中指表示上唇,用拇指表示下唇,通过虎口的开合来提示儿童双唇的张开和闭合。在发音方式的习得上,为方便听障儿童感知和体会,主要运用有物的动作辅助来完成,如主要用到蜡烛、纸条、小球甚至手背等。
  声母的构音训练中舌的运动作用巨大且精细,同时也存在不易被掌握的特点。在进行舌声母的构音训练中,我们设计动作时严格遵循从主动动作辅助到被动辅助过渡、从有物动作辅助到无物动作辅助发展的原则进行,从引导孩子主动模仿到通过指令提示练习再到使用口部训练器训练,这个过程复杂而有序。
  “动作”在听障儿童构音训练中的运用,不仅促进了听障儿童的言语语言发展,同时听障儿童在主动模仿、认知沟通等领域都有显著的发展。我们还将继续制定个别化的“动作”运用在听障儿童构音训练中,从而最大程度上支持每一个听障儿童的康复训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