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3/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总第330期   作者:苏晓菲
[导读] 课堂提问要适逢其时,我们千万不能满堂问或随机地问。究竟在何处提问呢?我国古代教育家们给出了经典做法。
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 266700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无止境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课堂教学提问的方法没有固定模式,究竟该在什么情况下提问、提问什么、如何提问等,可以说常教常新常收获。兹以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为例,浅谈一下我的些许实践与思考,祈愿我的尝试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衔接处提问
  课堂提问要适逢其时,我们千万不能满堂问或随机地问。究竟在何处提问呢?我国古代教育家们给出了经典做法。譬如孔子认为,教学要遵循“温故而知新”的原则。其实,这一思想在今天的教学中依然散发着生命活力。譬如在进行“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两节的教学时,我组织了这样有序的提问:
  1.客观世界中,两个数a和b之间,存在几种数量关系?学生有的回答2种,即a=b和a≠b;有的回答3种,即a>b、a=b和a<b。学生回答得很周密,我及时给以肯定。
  2.等式有哪些性质呢?学生也都能熟练地回答出有2条:第一,等式的两边同加上或减去统一整式,等式仍然成立;第二,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那么,不等式是否也有着类似的基本性质呢?接下来,我就从具体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去发现不等式具有三条基本性质,与等式基本性质相比,增添了第3条,即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提问,首先是遵循了哲学上的辩证法原理,即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它们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其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了螺旋式上升。由此可见,孔子的“温故而知新”思想,也就是在新旧知识之间搭一座桥。认识任何事物,莫不如此。
  二、在思维发生激烈的碰撞时提问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课堂教学若能激荡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就是很成功的一种做法。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是课堂教学中何时提问、怎样提问以及提问什么的基本出发点。

也就是说,在学生遭遇疑惑、百思不得其解时提问,提问要考虑选好角度,直接切入问题的本质,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有效性。譬如关于公因式教学的问题,教材中因式分解、分式通分与解分式方程时都涉及到这一知识点,不少学生感到困惑不解。究其原因,就是理不清概念,不会在具体问题中灵活辨别应用。对此,我设计了如下提问程序:
  1.分解因式时,首先要考虑提取公因式,那么怎样寻找最大公因式呢?我通过实例,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最终达成共识,即最大公因式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提出各个因式中数字系数的最大公因数;第二,对于相同的字母或多项式因式,则要提取它们的最低次幂;第三,将数字系数的最大公因数与字母或多项式因式的最低次幂相乘,即是最大公因式。
  2.分式通分时,怎样寻找各分式分母的最简公分母?教材中亦未有详尽的说明,但这一问题要靠学生独立解决,显然困难较大。这时,我给出实例,与学生一起探究,最终发现了寻找最简公分母的一般规律:第一,取各分母数字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第二,对于相同字母或多项式因式,要取它们的最高次幂;第三,将各分母数字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与相同字母或多项式因式的最高次幂相乘,即为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3.解分式方程时,首先要去分母,那么如何寻找方程中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呢?在这里经过教师适当引导,不难发现与分式通分时寻找最简公分母的方法相同。
  通过上述这一连串的例子,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提问是有目的、有方法的,只有引发学生思维激荡的提问,才会真正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三、在知识进行拓展延伸时提问
  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于局部认识,更要注重向内外拓展。所以课堂教学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拓展出新知,即将课本知识引向纵深地带。这时,如果教师能巧妙提问,就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譬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中,涉及“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这一概念,课本上是这样定义的:“如果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如果课堂教学中仅仅限于讲清楚概念,那么学生所获就很有限。这时,我画出图形,向学生发问:表示两平行线之间距离的垂线段有很多条,它们之间在长度上会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经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很快得出精辟的结论: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我接着发问:那么,夹在两平行线之间的平行线段又会如何呢?又是小组合作讨论,结论再次得出:夹在两平行线之间的平行线段也相等。问题至此并没有终结,我又画出了相关图形,“乘胜追击”地发问:同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会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呢?结论显然是都相等。由此看来,这些密切相关的连续性发问,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让学生获得了发现真理的快乐与兴趣。
  课堂教学提问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教学实情的变化而变化。显然,课堂教学提问的方式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也就是说,我们要使得教与学处于一种和谐共振状态。在数学教学这片肥沃的土壤中,我们扎根在这儿,辛勤地耕耘播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使得认识呈螺旋式上升。从认识论角度讲,实践是丰富的,方式是多样的,只有不断探索,才会助推课堂教学不断抵达新境界。
  作者简介
  苏晓菲,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数学教师,一级教师,热爱数学教学,善于进行数学教学研究,有多篇数学教学论文获各级奖励或发表,教学效果显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