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中生智

发表时间:2020/3/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总第330期   作者:张志杰
[导读]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

吉林省洮南市第一小学 137100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常常需要更大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科学发明与创造需要敏锐的问题意识,需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不懈地探索,最终达到析疑释疑。从有疑到创新是事物的发展规律,可见质疑能力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此外,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能产生一种独立自学的强烈愿望和强大的内驱力,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质疑活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
  一、课题入手,引发质疑
  新《课标》指出:“要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疑是创造的前提和动力,疑是探索的源泉,疑更是课堂教学中的一把金钥匙,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学习运用教法学法、深入理解所学内容等等都要从质疑开始。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所有学科,只要你认真研读、推敲课题,都能从课题中产生很多疑问。
  如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让学生看课题后发问。学生思考后提出了“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平移和旋转有什么区别”等等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为自己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同时激发了他们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即使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与本课的内容没有很大的关系,也不要急于否定,要做适当的引导。对于能力差的孩子,教师更要多一分耐心,要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会存在差异。
  实验证明,恰当的设问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在课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触发学生的思维,积极地探索问题。
  如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一课,出示课题后让学生提问题,学生一定会提出:什么是时间?什么是速度?什么是路程?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由于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整节课学生都在一步一步攻克他们提出的问题,不断地探索,这比教师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效果要好得多。如果是教师给出的问题,那么学生的参与度会降低。所以教师设计教学时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
  二、设置困境,引发质疑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创设疑问正是为了让学生亲临其境,激发探索求知的欲望,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教学中给学生布下“陷阱”。即巧置“知识障碍”,创造“知识矛盾”,使其引发质疑,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索知识。一个高效的课堂,就应该让学生的思维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一样不停地运转。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迫切心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静止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学习态度由消极转为积极,学习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开始让学生在不同的圆片上涂出 、 ……学生很轻松地就涂完了。


接着我又让学生在另一张圆片上涂 ,学生涂着涂着不知道怎么涂才能得到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产生了疑问,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和自我探索的意识。在质疑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善于动脑思考、善于观察分析的习惯。
  又如讲《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课的开始出示了三道比较大小的题:(1)1.8( )1.85;(2)19%( )  ;(3)0.25( ) 。同学们很快做出了前两道题,第三道却比较不出来。我随后追问:“如何比较出这两个数的大小呢?你们有什么设想吗?”有的同学就提出了把小数化成分数或者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想法。他们提出的想法正是本节课的主攻方向,到底如何进行分数小数互化呢?同学们带着急切的心情开始了新知识的探索。
  这样从学习的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疑问好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明确了探索的方向,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主动的、愉快的,也是高效的。
  三、实践体验,引发质疑
  数学教材各单元内容不同,有的内容实践性很强,适合学生操作或亲身体验,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领出课堂,安排学生开展实践体验活动,使其在兴趣中感悟。
  如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一所民办幼儿园去体验,学生在这里玩滑梯,玩旋转木马及其他游戏活动,活动中教师根据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向学生提出问题:你在玩的过程中,哪些状态是平移?哪些状态是旋转?然后,集中学生明确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再进行游戏活动。这一体验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这部分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一味地在前面讲和做,学生在下面听和看,长此以往,一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当时是学会了,能力差的学生过一段时间就会淡忘,在脑子里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二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惰性会越来越强,慢慢地就成了一台只会接受的“机器”。为了孩子的未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创设一些实践性的环节,让学生动起来,让孩子的大脑活跃起来,让他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思、在玩中悟。
  例如,在教学《集合》这节课时,教师创设情境:学校要组织演讲比赛和书法比赛,其中有几个同学两项都报名了(具体略),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比赛?为了清晰地表示出一共有几人,教师准备了一个红色和一个黄色的呼啦圈,让参加演讲比赛的同学站在红色的呼啦圈里,参加书法比赛的同学站在黄色的呼啦圈里。这时学生的疑问就产生了,两项都参加的同学从红圈里出来,站在了黄圈里,自己觉得不对,又回到红圈,可单独站在哪个圈里都不对。座位上的同学也在下面产生了质疑,议论不断。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很自然地给学生创设了疑问,还让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在体验中轻松愉快地渗透了集合的思想。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四、师生互动,引发质疑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优秀课的一个标志。一般来说,互动要有目的地进行,不能是热热闹闹,看似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热闹之后学生什么也无所得。因此,互动前要设计问题,问题要具体。比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在突破难点时,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引发讨论:先让一列学生起立,老师站在第一个同学的对面(中间有一个课桌),其他同学数一数我们之间有几张课桌;然后让最后一个同学坐下,让学生数从我到最后一个课桌的位置有几张课桌、有几个人;最后我离开,让学生数第一张课桌到最后一张课桌之间有几张课桌、有几个人。每一次互动都给学生设置了问题,而且每一次互动都为推导植树问题的公式做了铺垫,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降低了难度。教师通过互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在这三次互动中,你有什么疑惑吗?”学生很快说出:“为什么三次的人数不同,而课桌的数量是相同的呢?桌子的数量与人数有什么关系呢?”随后,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中。这样,缓解了教学压力,完成了教学任务,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得以落实。
  总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悉心引导。学贵多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悟”。知识的积累过程是一个不断质疑而后释疑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腾出一片质疑的天地: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容易质疑;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善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