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课程

发表时间:2020/3/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5期   作者:詹海清
[导读] 在《关于推进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提到,要让小学生感受到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
        摘要:在《关于推进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提到,要让小学生感受到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我们所生活在的这片大地是多么的美好。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小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从而增长自己的见识。研学旅行的作用不可忽视,其重点在于学科与自然相结合,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旅行的过程中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研学旅行;核心素养;课程
        引言:核心素养使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等。然而国民的核心素养却是一个国家的关键,决定着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不容小觑。在研学旅行中,需要结合实际,有具体的方向,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研学旅行的价值
        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个方面,小学生接触的特别少。文化基础主要强调各个领域的文化知识和一些必备技能;自主发展则是希望学生能自我管理、自律性较强;社会参与是要求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处理好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能够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国家栋梁[1]。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势在必得,同时也是关键。学生在文化基础这一方面表现的较好,但是剩余二者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所以,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下,特别是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这两方面。要让学生提升自身的价值,提高自己的生存技能,在实践过程中和创造过程中找到自我,在研学旅行中能真正使学生有所收获。
        (一)以文化基础为根本,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中所包含的文化基础强调了知识与技能,例如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和遇事的沉思、勇于探索等等。在正常的教学中,学生只能学习到课本上的知识,并不能实际体会到现实是什么样子的,缺乏直观体验。研学旅行这一活动,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书本中所描述的知识,体会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使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可以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充实书本里未尽的文化知识;在名胜古迹下体会当时历史事件的背景;在乡土人情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教师要帮助学生将实际与课本相结合,更好的促进学生文化核心素养的形成[2]。
(一)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自主发展主要强调的是学生能主动学习,能有效地管控自己的生活。有一位名人说过:在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技能。而研学旅行恰恰能做到这一点。小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进行终身学习的技能训练。通过研究学习,具备解决困难、分析问题、掌握方法的技能。但是,如何能找到关键的问题呢?如何才能通过实验研究解决问题呢?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小学生根据自身所学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数据说话。例如,教师领学生们去动物园学习,这其中会涉及到很多的学科知识。比如数学的统计与计算,在动物园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统一一下动物的数量,同学们分工合作。这样,学生就学会了学习探究的技能,学会结合所学知识。将所学技能更好的运用到实际中,促进自身形成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
        (三)强调社会参与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创造条件
        社会关系强调了学生要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要有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理念,能处理好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开展研学活动这一课程,主要突出的是集体性。同时也包含在核心素养中,这需要学生集体去探索研究,让学生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责任”二字,过一种真实的集体生活,能让自己动起来,从而学会在社会生存、立足[3]。小学生可通过这一课程锻炼自身的社会参与能力。比如,在分工合作中明确自己的责任;在集体活动中感受人际关系的复杂;在生活中树立劳动意识;在陌生的环境中学会生存。这些都是在研学旅行中需要学生学习掌握的。研学旅途中,学生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与同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在研学旅行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学科融合夯实学生文化基础
        研学旅行不是“游玩”,是要求学生在旅程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技能。所以,学科融合不能忽视,是重中之重。学生在教室中上课,不能亲身感受到书本上所描述的山川河流。但是研学旅行却能让学生亲眼所见,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都与所学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小学教师会领着小学生们去动物园进行实地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实际情况与语文这一学科相结合。比如,在学生看见老虎时,可以让学生想出形容老虎的词语;在观察长颈鹿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长颈鹿的身高;看到一些动物在叫的时候,可以想出一些拟声词;还可以让学生观察,用语言形容动物的外貌特征,等等。学科融合在于学生在研学旅行中能将自己所学与其结合,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应用知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一定好,抽象思维较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能理解较深的内容。教师可以进行有效地引导,在学生遇见困难的时候能及时帮助,与学生一起提高语文水平。希望学生在探索奥妙的同时,巩固自己所学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这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极大的帮助。
(二)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研究性学习是要求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能对自己所听到所看到的进行一定的探索。在研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通过分析、处理自己搜集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研究性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在于教师设置的研学主题的课程,和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情境条件[4]。例如,动物园中有许许多多动听的声音。小学课程中为学生们设置的音乐课,在这一方面就有很好的体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仔细聆听。动物园中有鸟儿的叫声、哺乳动物喂养是叫唤的声音,有时会有警报声,警报会提醒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哪一部分出了问题,也会有各种动物的合奏的声音,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下,学生要思考探索,联想自己在音乐课上学到的知识,锻炼自己的乐感,全方面的提高自己,从而培养核心素养。
(三)组织集体活动强化社会参与
        学校要定期举行集体活动,在外出时同吃同住,体验集体活动,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学生在外出时要一定要遵守规则,遇见问题时能与同伴共同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集体行动的关键点在于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促进同学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同学之间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各司其职,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在遇到困难时,小组的成员需要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经过研究商讨,给出可行的方案。最后,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在整个研学旅程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分工合作,还能在研究过程中感受到实践创新,在与人产生分歧的过程中学会沟通交流,不断反思自己,加以改进[5]。
        结束语
        研学旅行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情感上获得认同,在思想行为上自觉践行,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支奎,杨洁.研学旅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4:126-130.

[2]王万燕.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建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3]武梦芦.地理视角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4]苏旖璇.以研学旅行提升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5]申红燕.研学旅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路径[J].教师教育论坛,2017,3010:71-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