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课程建设再出发:跨界与融合

发表时间:2020/3/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5期   作者:杨国强
[导读] 近年来,我们学校以“见贤思齐”校训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办学宗旨
        近年来,我们学校以“见贤思齐”校训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育人目标,以课程建设为学校工作基本出发点,努力构建基于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汇泉特质课程。
        2014年以来一系列重大教育方针政策的出台引发我们深思,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中央重磅文件做出基础教育改革顶层设计透出的深意:教育应该是直指人心,以每个独立个体的孩子为出发点,借助知识点的落实,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需要,发现和挖掘孩子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教育3.0时代呼唤教育创新,课程育人是回归教育本真的核心路径。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是一个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关键在于如何打破其边界壁垒、打通内在联系,通过“跨界融合”推动实现“五育并举”,实现立德树人的突破口就是建立“五育并举、跨界融合”的课程体系。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汇报一下我们莱州汇泉学校在立足素养、课程整合方面的一些课程思想和行动研究。
        一、意识唤醒:从综合实践活动到过程聚焦的综合实践课程建设
        我的课程研究的缘起是综合实践活动,三年前我在莱州市西由中学任校长。西由中学是一所老旧的农村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多年徘徊不前。我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不到两年就扭转了学校落后的局面,初次感受到课程的魅力、惊讶于课程的魔力。
        我们将校园闲置的6亩荒地修整、规划出了“农耕文化体验园”、“植物课程体验园”、“葡萄种植体验园”三大校内综合实践基地,每个班级承包小菜园和小果园,教师凭借农村出身具有熟识农活的优势,开发了蔬菜种植、果树栽培、土壤检测、种子培育、种植管理等实践活动课程,课程融合了各学科、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德育多个领域。
        除此以外,学校开发了“无土栽培”、“舌尖上的美食”、“葫芦雕饰”、等十余门富有校域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走进莱州市民之家”、“我游云峰山”等研学旅行课程。学生打破年级和班级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课、走班制上课,满足了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创建了自主探究的环境,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探究的主动性提高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实践课程活化了课本知识,推动了良好校风的形成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课程盘活了一所学校,西由中学教学成绩从全市倒数跃居全市前列,囊括了莱州市教育体育局几乎所有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烟台市综合实践教育现场会在西由中学这所曾经落后的、不起眼的农村学校召开,我们看到了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感受到了我们与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2018年8月我调任莱州汇泉学校校长,坚定不移地将西由中学课程育人的经验成果带到汇泉学校,确定了以综合实践课程建设统领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路,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首次在学校成立课程中心和综合实践处,作为课程变革的有力支撑。学校有了专人对多彩实践课程进行研究、思考、全面规划,使课程建设成为可能。
        第二,确立了汇泉学校多彩实践劳动教育目标,禅发出以“泉”文化为支点的汇泉学校多彩实践教育九个关注,构建了“心泉”“清泉”“乐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初中部、小学部、幼儿园共有128名学科教师、900多名家长及100多名校外辅导员参与课程研发。组建“走班制”选修班级109个,建设人民法院等校外实践基地65个,“红日劳动基地”等班级挂牌校外劳动基地26个。研发“无土栽培欢乐多”等选修课程109门,“暖心腊八节,幸福中国年”等校外研学课程64个,编写《神奇的擀面杖》等综合实践教材80多本,突破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浅层实践”的瓶颈。
        第三,首次举行校园实践节——汇泉学校首届综合实践嘉年华,以实践节来拉动一整年的课程建设进程和深度,学校对教师课程建设过程性材料、课程成果进行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评价,用绩效考核拉动课改行动力,促使课程建设出成果。实践节上,学校向一年来的师生、家长优秀课程成果颁发了校长亲笔签名的获奖证书,学生向3000多名与会嘉宾拍卖课程作品。我们把综合实践嘉年华办成了一场盛会,省教科院、烟台市教科院、莱州市教育和体育局的领导出席活动、3000多名家长参加活动。
        一年来,我们拓展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与学习场域,以学生发展为内核,形成了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课程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校园“活”了,学校成为学生的行知乐园。“动手”与“动脑”结合,将实践价值、实践动机、实践思维、 实践技术、实践方法与实践成果有机联系、融为一体,强化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学习”与“生活”结合,让我们的教育回归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到“人”本身,打破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割裂状态,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生活意义追寻找到了契合点,促进了学生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树立了责任担当精神,深化了对社会规则、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了社会责任感。
        二、价值发现:从学科素养化到深度课程的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最大的唤醒是我们具有了“课程意识”。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教育”。
        在我校长职业生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中,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走出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怪圈,就要提高学生关键能力。落实学生培养目标、提高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载体是课程。要想实现课程育人的价值,核心要义就是要回归课标,通过研究学科素养、落实学科素养,实现学科教学内容素养化。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时代背景的当下,教育本真的回归,也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最近一位知名演员突发心源性猝死,观众们在直播中看到了现场心肺复苏,引发关于心脏急救的热议。生物教师马雪玉老师敏锐捕捉到这一生活事件中蕴含的课程元素,对《血液循环》这节课结合生活和实践进行了“知识、方法、价值”三个维度的素养化设计,尤其注重了“科学精神”“生命价值”的生物学科素养。她以拟人化的科普漫画,组织学生以“心是咋跳的”“心不跳了咋办”“咋预防”为探究线索的学习。教学设计育人为本、转识成智、情境嵌入,经历了理解概念、明了性质、实践应用的多元学习过程,避免了知识的学习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只能依靠超强的记忆力就能学习的单一学习方式。
        这样的课程太多太多。2019年中考作文命题是《就应该这样做》,不少学生将参加敬老院社会服务、“可回收垃圾的重生之旅”科技实践活动的亲身经历作为素材,写出了真情实感,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领下的学科教学素养化,实现了知识和生活的打通,知识和素养的打通,推进了学生对自我、社会、自然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这也是学科课程素养化的终极追求。
        随着课程意识的增强,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也提高了,催生了一批自主研发的深度课程。例如,小学部开发了“心泉”课程板块2019年劳动教育专题化课程。这个劳动教育课程共三个课程季 ,“心泉”板块三季劳动教育从田间走向校园,从校园走向家庭,从家庭走向社会,各有主题,逻辑性强,环环相扣,学生劳动素养得到了深入发展,形成了主题式、序列化课程新样态。
        再如,“清泉”课程版块契合PBL项目式学习的“报纸搭桥”和“百变魔方”课程。课程具有鲜明的项目式学习特点,任务驱动、建立探究共同体、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均历时一个月,学习活动更有张力,发展了学生核心素养。
        近代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把包括体育锻炼在内的军国民教育放在了首位,伊顿公学将体育课程价值由“健体教育”上升为“人格教育”的大体育观,这些思想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也在积极思考怎样把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领袖气质等素养培育,融合进汇泉学校的足球特色课程和武术特色课程里,把体育课程上升到为以人为核心的育人课程,提高课程价值。
        学科素养的落地促进了学生养成探究的兴趣和习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思想统领下,也促进了汇泉学校课程实施模式的变革,学校在初中部和小学部推行了“问题式教学法”,我们主张各科教学均以“问题”为课堂学习活动中心,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经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分析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实践应用--深入问题、回顾反思--知识构建”的学习过程,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了, 2019中考重点高中人数比2018年翻了近一番。
        山东省“新高考”模拟考试在题型设计、命题角度等方面更加关注学科素养、关注知识发展的历程、实验的实操能力、联系具体生活和社会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所做的这些课程素养化研究给孩子们装配了热爱学习的“发动机”,为孩子们赋能,助推他们成为新高考“赢家”。如何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任务工具,拓展更多支撑性资源,是今后我们落实课程素养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基于学生素养的课程研究使主题统领的单元学习成为可能。
        三、资源整合:从分散化校本课程研究到主题统领的课程跨界与融合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主题统领的单元学习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在课程顶层设计前提下,不同的教师坐下来,协同围绕学科某一核心内容设计整体性单元主题,将该零散分布于各学科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按照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进行统整和重新架构,有机融合,在大主题情境里开展学习,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进而形成结构化的素养目标体系。
        跨学科整合不是简单地1+1“做加法”,而应该围绕主题考虑其内在的序列。例如,初中部围绕“水”这一核心主题,将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等学科课程进行序列化融通,基于学科知识融入调查、考察、实验、设计、操作、分析、服务等活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起始课程中物理老师指导学生认识“雾霜雨雪露”的形成,化学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动实验“净化天然水”,合作交流野外求生时水的净化方法。地理老师引领引领学生认识世界的大江大河,感受大河之美,指导学生调查家乡的大小河流分布情况。历史老师指导学生调查莱州水资源建设现状,搜集整理不同时期的水利工程,举办汇报展示。生物老师组织学生辩论赛,探讨水的重要性和地球上水资源短缺问题,让学生走出校园,调查自来水的来源、家庭中的用水情况、个人用水量、生活水平提高与用水量增加的关系、莱州水污染状况等,在全校开展了“保护水,节约水”的宣传活动,向家人、师生、社区居民辐射带动,向社会传递绿色环保理念。
        通过以“水”为主题单元化学习,学生完成了从水的产生、应用再到保护的研究性学习,关照知识体系、能力架构、情意发展,搭建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学习脚手架。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探究问题的能力和文化素养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以主题统领为策略的课程我们也开发了很多,例如,以语文课程为主体横向整合其它课程资源的“童眼观世界”系列主题课程,就有童眼观世界-舐犊情深、童眼观世界-生活的启示、童眼观世界-艺术之旅、童眼观世界-名著博览、童眼观世界-神奇的生命等,这些课程打破学科壁垒,通过主题项目研究性将学科课程与学生生活打通链接。
        四、建构升级:未来的全课程体系建设
        筹建汇泉学校之初,就确定了“见贤思齐”的校训, “思贤、学贤、达贤”就是我们学校的文化建设方向。下阶段,我们将围绕培养“明理养正、善学创思、健体雅趣、知行融汇”核心素养的达贤少年(儿童)这一育人目标,建构起“至真乐贤、至善尚贤、至新创贤、至纯达贤”四大维度的“达贤课程体系”,踏上“达贤”新样态学校的求索之旅。
作者简介:杨国强(1973.09),男,汉族,山东省莱州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学校管理、课程建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