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发表时间:2020/3/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总第332期   作者:高法倩
[导读]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培养语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其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  山东省平度市旧店中学 266700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培养语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其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而现实是,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是简单列举名称,并没有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朱自清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所以,通过语感培养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阅读中得到的。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没有经验、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一个人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也就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二、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和首要的途径就是学校的语文课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如朱自清的《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所记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记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过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教师利用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读读悟悟,教师点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所以用‘探’,‘攀’和‘缩’可以想象爬的困难。”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也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再如曹操的《观沧海》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了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正如朱熹所言,阅读要“涵咏”,读者要有强烈的作者、读者的角色意识,将自己沉浸在生动具体的言语情景中。
  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目标。
  三、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也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语文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
  言语实践亦即语感实践,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语文材料。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所以,学生的学习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
  近年来,笔者通过诸如朗诵、演讲、作文等各种实践活动,尽最大可能使学生获得了良好的语感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做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通过倾心实践,培养学生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有责任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使之真正适应新时代的严峻挑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