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思维

发表时间:2020/3/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总第332期   作者:陈能棪
[导读] 在认识活动中,人们经常会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

福建省三明沙县金沙第二小学 365500
  在认识活动中,人们经常会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把这种“问题意识”俗称为“向问题提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小学会“向问题提问题”,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历来都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新时期的人才观,要培养出开拓型、创造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光在“传、授、解”就远远不能适应要求。应该说,新时期的教学观是:师者,激发引导也。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驱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实践,即培养学生具有“向问题提问题的探索精神、能力和习惯”。诺贝尔获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在《在复旦在学校训墙揭幕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学怎么样问问题,这才是学问。”苏联教育家哈尔拉莫夫也对此作出过精辟的论述:“为了使学生有理性地接受知识,极其需要的是使他们养成提问题的良好习惯,即向教师提出问题,又能提问后自己作出解答。”(《教育与教程》第148页)教学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提出问题,探索思考的方向和途径,才能进行更好的、更有效的分析、综合、演绎推理,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解决问题。这当中,不光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学生向问题提问题,其思维形式训就像雷达不断地发射,接收电波在为导弹命中目标导航一样,从混沌状态中有助于思索,解答并使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下面以一道题的解题为例来说明如何将教师从繁杂的讲解中解出来,让学生自问自答,突出其“主体地位”。
  一、解题前,即感知酝酿阶段
  学生应当能提出“题目中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单位是什么”等,在问题的自问自答中,使题目的内容要求明朗化。



  例如,教学工程问题的尝试题是:“工人们修一条公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要多少天可以修完?”学生自己问自己描述:题目中条件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改为每天修15米;问题是改了以后几天修完;单位有米、天,分别指长度和时间;所求的问题是每天修15米时的工作时间。学生自问自答思索一番后,题意就明了了。
  二、解题时,即演绎推理阶段
  要求学生应提出“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把它们形象化、具体化,如何列式计算,答案怎样处理”等问题,一步步地假设、推论,思维的箭头就能越接近目标。
  如上例中,学生进一步自问:12米和10天有什么关系?12米和15米是什么关系?在自答中明朗化,每天12米的工作效率对应工作时间10天,可求后来的工作时间就要用工作总量除以后来的工作效率,要怎样把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形象化,具体化呢?促使学生自觉画画线段图,对照线段图,再杀个“回马枪”,检验刚才的自问自答是否正确合理。这个过程,它的根本区分点在于由老师的主观导向转变为学生在潜意识里不断闪现各种问题并不断反思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及其合理性,使其始终处于自己的意识监控之下,不断交叉,互为困果。
  三、解题后,一般为逻辑验证阶段。
  要养成学生能自己提出,做得对不对?把答案代入题目进行验证,如果不对,是运算错还是列式错?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还会提出“还有没有其它解法,如果条件变了,怎么办?如果问题变了,怎么办?如果要自己照样子出个题目,我会怎样去叙述?”等等问题。
  诱导学生自己给题目提问题进行思考,探索解题思路,有利于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和思维主动性,它重视的是解题过程而非答案,需要的是开拓意识,培养的是创新精神。在持之以恒的精心培养下,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能得到真实的发展,能够很快地超出自己现有知识的范围去断定有待认识的问题。
  那么,在引导学生问题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怎样对课堂情境实施有效控制呢?我认为起码得注意以下三点
  1.题例的设计。课堂中出现的题例如何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地让学生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教师事先要有通盘的打算。乌申斯基指出:“善于提出问题,并能逐渐增加答案的复杂性和难度,这是最主要和极其必要的教学技巧之一。”设计的题例越有层次性、代表性、针对性,越有利于学生提出正确的有效的问题,就越能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气氛的营造。赫胥黎曾在《科学与教育》中提到:“假如由于提出一些愚蠢的问题而没有遭到斥责和阻止,一个幼儿在智力上的求知欲望就会是无限的。”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必须对全体学生倾注爱的情感,要尽量采用直观教具,活用生活实例,鼓励学生大胆说出不同看法,创设处处有问题、人人争答题的浓烈氛围,使学生不断享受提问题和答问题的成功喜悦,极大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反馈的调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随时通过反馈信息掌握环境对教学是否影响、方法与内容是否协调、现状与目的有多大的差距,从而变换教学手法、调整教学速度、改进教学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紧扣题意,能否引发积极地思考,这都需要教师重视及时反馈,善于捕捉信息,才能突破重点、突出难点,从而促进学生提问水平与逻辑思维的不断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