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圈”,让学生爱上习作

发表时间:2020/3/2   来源:《教育学》2020年3月总第206期   作者:丁冬英
[导读] 日记作业现状的分析。在传统的作业布置中,我们往往会同时布置全班学生写日记。

浙江省新昌县青年路小学 312500
        一、“我的朋友圈”设计的由来
        1.日记作业现状的分析。在传统的作业布置中,我们往往会同时布置全班学生写日记。完成一篇日记,学生平均花费的时间在35分钟以上,习作困难的学生所花时间在1小时以上。若是让学生每天写,显然是不行的,这样的课业负担实在太重。而老师改一次日记作业得改50多篇,若是细细批改,等全部批阅好再反馈到学生那里至少已经过去两天了。这时学生对自己的日记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拿到批改后的日记除了关心这次得了什么等级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什么收获了。这样的习作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收效十分不理想。甚至导致好一部分学生“谈作色变”。
        如何走出写作教学的这一窘境呢?我发现孩子们会在微信、QQ空间发布自己的生活,并期待着朋友的点赞和评价。于是,我就萌发了在班级里创建一个“我的朋友圈”的习作模式的想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记录童年的多彩生活,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什么是“我的朋友圈”。“我的朋友圈”就是按照座位把班级里的学生分成8个团队,每天由团队内的其中一个成员完成日记,轮流进行,写在“朋友圈”专用纸上。若是作文困难的学生,其他队员可以给他提供一些帮助,帮他寻找题材,理一理习作的思路。每次日记完成之后,团队内同学一起修改,集全体队员之力,争取每篇日记尽可能地体现小组的水平,然后张贴在教室的“我的朋友圈”一栏。其他同学和老师可以在下面点赞,或者发表评论。点赞数多的前三名所在组的队员都可以加个人分,所写的文章由作者在全班朗读,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二、“我的朋友圈”的指导
        1.引导观察生活,学会发现素材。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其动机是根据一定的需要进行社会交际。“我的朋友圈”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老师通过生动的谈话或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情感,激发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兴趣,让学生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利用晨间谈话的时间有意识地让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并激发他们对这些大事发表自己的感受,由此来进行习作。同时也请学生来说说自己的发现或感兴趣的话题,丰富写作的素材。
        多姿多彩的校内外生活实际更是他们感兴趣的关注的对象,宁宁在日记中交流了自己参加运动员选拔的经历,她写道:“虽然我没有入选,但我战胜了自己,我勇敢了一回,为自己拼搏了一回。”小郑则交流了美术课上的收获,她还说:“我要把这个别致的中国结献给我的妈妈,感谢她对我的关心与呵护。”小梁则交流了在科技节的“鸡蛋撞地球”比赛的情景,“我的心紧张得砰砰直跳,手心也全是汗了。


” ……
        “我的朋友圈”,成了孩子们发现、记录、交流童年生活的最佳平台,在交流中,他们的视线变宽广了,习作的素材丰富了。
        2.引导个性写作,展现情感世界。“我的朋友圈”在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发现生活的同时,也帮助他们进行内心的体验,体味自己的心灵世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每个学生都是灵动的生命,都有鲜明的内心需求。学生们年纪虽小,但也拥有独特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我的朋友圈”成为了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喜欢小动物,这是许多孩子的天性,课间游戏是男孩子的最爱,于是在日记中就出现了小动物、快乐游戏的身影。
        3.引导集体参与,培养合作精神。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宠爱,都有着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而“我的朋友圈”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合作的平台,虽然执笔的只有一人,但在选材、谋篇、成文、修改等过程中无不闪烁着集体智慧的光芒。
        从“我的朋友圈”实施以来,经常可以看到课余时,孩子们一组一组地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大家各抒己见。有时在修改时甚至为了一个词语争得面红耳赤,谁也无法说服谁,最后让我来定夺;有时因为自己的组员写不出来而急得捶胸顿足;有时因为日记得了前三名要上台交流,于是朗读能力好的队员就一句一句地给那个队员进行朗读辅导……这一幕幕无一不闪耀着是他们成长的光辉。
        一些学生在单独日记时,往往会草草了事,哪怕批评也不见效。可“我的朋友圈”却关系到整个团队的荣誉,团队内的同学都关注着他的这篇日记,于是他也就不好意思应付了事,总是慎重对待,日记质量也大大提高,习作能力自然也提高了。
        三、“我的朋友圈”带来的收获
        1.各种能力协调发展。“我的朋友圈”,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需要正确地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其他组员们可以评价他人的日记,前三名的交流者不仅提升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还训练了朗读能力。作为听众,在静心聆听他人的日记时,又训练了听的能力,从他人的选材、描写中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分享了他人的心情故事,从他人的喜怒哀乐中得到了精神的成长,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可见,“我的朋友圈”,促使了学生听、说、读、写诸多能力的发展。
        2.习作兴趣得以提高。“我的朋友圈”立足于激发动机、仔细观察、积累模仿这些学生的写作心理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体验、反馈的全过程,尊重他们的内心需求,在充分认识学生差异性的同时,发现他们的个性特点,促进了学生勇于探索现实生活、探索心灵世界的热情,在挖掘日记材料、进行日记的创作中往往又能活跃他们的思维方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