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我国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已经进入舒适化医疗阶段,手术麻醉过后病人适宜什么体位值得再次提出来探讨。病人术后常常采取平卧位,半卧位以及少部分特殊体位如侧卧位等。去枕平卧是过去的惯用体位,现在一些医院还是手术麻醉过后的常规体位,而半卧位等其他体位却很少采用,特殊体位这里暂不讨论。其实大家对去枕平卧在很长时间里存在着以下三大误区:
误区一:去枕平卧有利于保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过去认为,病人平卧后,可以防止舌根后坠,预防呼吸道梗阻。其实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相反病人平卧后,只会使舌根和其后的组织后坠更厉害。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全麻病人在拔管后早期,病人平卧位时SPO2较低,改为半卧位后SPO2明显上升几个百分点,尤其在肥胖病人表现明显,原因是平卧位时患者受残留麻醉药物的影响下颌松弛舌根更易后坠,加之水平卧位时,膈肌上抬:1.胸腔容量减小,使得肺功能残气量(FRC)降低 ,肺泡通气减少,2. 胸腔容量减小,回心血量减少,导致通气/血流比下降,这是全麻术后患者平卧后缺氧的主要原因之一。
误区二:去枕平卧能防止反流误吸:术后发生返流误吸的前提是发生恶心呕吐,手术后的恶心呕吐与多种因素有关系,其中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使用麻醉种类、实施手术种类、麻醉及手术时间的长短和围术期的用药情况等。已有相关研究表明,在72 小时内垫枕与去枕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明显差别,而与低血压关系明显,因此术后避免低血压就能有效地防止恶心呕吐,加上麻醉医师在术后镇痛时常常会使用有效预防恶心呕吐的药物,如五羟色胺受体拮抗剂,从而有效防止呕吐误吸。同时在消化系统方面,同位素实验已经证明,平卧位比半卧位更容易引起误吸,半卧位已经是减少术后肺炎的一级证据。半卧位病人,首先胃内容物不会被动进入喉部,到了喉部后,因为膈肌位置较低,通气量相对大,咳出误吸物的力量更大。
误区三:去枕平卧能够防止头痛的发生:硬膜外打穿后或者腰麻后的患者,曾经的观点认为能够防止脑脊液外漏发生颅内低压性头痛的发生,但是现在随着腰硬联合穿刺套件的不断改进,脑脊液外漏至头痛发生的几率已经大幅降低,而且多项相关文献均已证明去枕平卧并不能降低头痛的发生率,况且去枕平卧是一种强迫性体位,不符合正常生理要求,只会加重病人术后的不适感,造成病人的心理紧张,也不利于某些伤口的早期引流,影响脑的灌流平衡。所以走出椎管内麻醉术后去枕平卧的误区,是当前科学行医和舒适化医疗的一个重要举措和要求。
其实人体站立位置,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才是符合生理的最佳位置。术后病人神志或肌张力尚未完全回复,使病人保持直立不太实际,但是我们可以把病人背部和头部抬高,即半卧位。麻醉术后早期的病人受残留麻醉药物的影响 ,会使肺不能充分扩张甚至肺不张而致通气功能减弱 、肺容量下降而使血氧饱和度下降。术后早期半卧位有如下优点:1、半卧位能促进呼吸循环功能的恢复:采取半卧位,让患者胸廓和膈肌活动度增大,可以增加肺活量,有利于通气;还可以增加心脏血液输出量,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血液中氧含量,改善全身缺氧情况。2、半卧位有利于积液引流,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采取半卧位可以使液体积聚在腹腔的最低位,通过放置低位引流管,及时将积液引流到体外,减少腹膜对积液的吸收,降低术后炎症反应,预防膈下脓肿形成等并发症。3、半卧位可以有效预防胃内容物经胃食管返流至咽喉部引起误吸,避免对患者造成吸入性肺炎等严重伤害。
半卧位(semi-Fowler's position) 还特别适宜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患者.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 心肺疾病所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 腹腔,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患者. 腹部手术后患者. 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患者.可见半卧位才是麻醉术后病人的适宜体位。目前ASA 的指南,也建议麻醉诱导期间抬高头部,在苏醒期,在半卧位的情况下拔管和恢复,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平卧位的危害。神经阻滞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的病人术后体位基本不受限制。在当今现代化医院里,只有行开颅手术后有脑脊液漏的患者,才会使用平卧位。
结束语:去枕平卧本来就是一个强迫的体位,使得患者非常不舒服,同时也加剧了患者的恐惧感,降低了患者对医疗的满意度,不符合当前舒适医疗的要求。实际上很多医务工作者都知道半卧位才是麻醉术后的适宜体位,但是在临床工作中病人麻醉术后仍然采取的是去枕平卧位。今天我们就是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探讨了去枕平卧的冗余性,呼吁能够引起同行们的重视,病人术后尽早采取半卧位这一适宜体位,当然特殊情况另当别论。
作者简介
胥兵,1974-10,男,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副主任医师,本科,新津川办医院,麻醉科,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黄鹤大道2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