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不孕不育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 来我科进行治疗的不孕不育患者100例进行研究,将入组患者按照临床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给予常规单纯专业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 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对于不孕不育患者,在 常规临床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 不良心理情绪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护理干预;不孕不育;心理状况;影响作用
不孕不育是女性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疾病不仅仅会对女性的身体健康产
生极大的不良影响,同时也会给女性患者的心理造成不利的影响[1]。不孕不育 患者往往会合并存在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这些不良心理情绪不仅会给患 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同时会对患者的各临床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不孕不育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给与其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帮助其缓解不良心理情绪,对于确保患者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我科进行治疗的不孕不育患者10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临 床诊断符合《妇产科学》中不孕不育相关诊断标准而确诊为不孕不育患者[2]。 将两组患者按照临床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50 例患者,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6.4+5.2)岁;50例患者中,原发性不孕不育患者21例,继发性不孕不育患者29例。对照组50例患者,年龄20—39岁,平均年龄(27.2+5.6)岁;50例患者中,原发性不孕不育患者23例,继发性不孕不育患者2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情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二者之间具有良好的组间可比性。
1.2临床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不孕不育对症治疗,且在治疗过程中均给予常规 单纯专业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不良情绪护理:不孕不育患者往往会担心自己不能够生育, 因此会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
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 解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的原因,向患者介绍对于不孕不育的有效治疗方式,告知其积极配合治疗是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大的,以此来缓解其不良心理情绪[3]。②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护理人员要与患者的 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告知家属他们的支持与理解对患者有很大的影响。鼓励患者家属从生活、精神和经济上支持患者,并多于患者进行沟通,疏导患者的不良心绪,给与患者更多的关心爱护。使患者从中感受到安全感与生活的希望,建立起治疗疾病的信心[4]。
1.3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临床研究记录得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专业统计学软件 SPSS12.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²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S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焦虑(SAS)评分相当,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不孕不育虽然不是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但是却对患者的生活幸福 具右重要的影响。临床上越来越多的重视心理因素对不孕不育疾病的影响。 心理因素可间接导致生理因素的变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不孕不育患者 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甚至比药物治疗更加重要。这就要求临床在对不孕不育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积极地给予患者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以此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促使患者提高妊娠率,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5]。
本次研宄表明,对于不孕不育患者,在常规临床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不良心理情绪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问题,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治 疗效果,使其获得良好的预后,显著提高患者的妊娠率。
参考文献:
[1]谭创.护理干预对脑外伤住院患者照顾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影响[J].当代护士 (下旬刊),2013( 10) : 44-45.
[2]赵士琴,罗珊珊,崔灵灵.一对?一个性化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 19( 19):127-128.
[3]葛琪.施行心理护理干预对不孕不育患者抑郁情绪影响的探析[J].求医问药(下 半月),2013( 10) : 43-44.
[4]张静.心理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住院化疗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保 健营养,2013(2): 729.
[5]孙虹宇.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分析[J].现代医药卫 生,2012,28( 19) : 2929-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