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血脂检验癌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心脑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作为本文的观察组,在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60例作为参照组,对所选研究对象均进行血脂检验,并分析两组检验后的血脂指标。结果 经血脂检验分析后,两组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以及载脂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脂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显著,可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基础支持。
关键词 血脂检验;心脑血管;诊断
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由于年龄的增长,使得患病的几率不断增加,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使得心脑血管疾病开始向年轻化趋势发展,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逐渐的递增[1]。由于起病快,发展快,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很容易受到威胁,所以及时、有效的诊断是必要的,本文以血脂检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临床诊断价值。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心脑脑血管基本患者60例作为本文的观察组,并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60例作为参照组。观察组:男性患者33名,女性患者27名,最小年龄为30岁,最大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为(44.65±2.14)岁;参照组:男性35名,女性25名,最小年龄为33岁,最大年龄为77岁,平均年龄为(45.34±1.42)岁。纳入标准:(1)观察组患者均符合WHO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2)参照组研究对象的各项体检指标均显示正常。排除标准:(1)观察组研究对象排除伴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2)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者(3)参照组研究对象排除消化系统疾病者、内分泌系统疾病者、贫血营养不良者。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均知晓本次研究的目的,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将两组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后,得出结果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所有选取的患者均进行血脂检验。
流程:保持空腹,抽取3ml的静脉血作为标本与凝血酶进行混合,放入促凝生化管里面,放置1h后做离心处理,分离血清之后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行检验。检验的内容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酰、载脂蛋白ApoA-1[2]。
1.3判定标准
分析两组检验后的血脂指标。主要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以及载脂蛋白含量。其中载脂蛋白含量包括: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SPSS24.0对本文研究得出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并以n(%)进行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并以(±s)进行表示,当统计出的结果显示p值小于0.05时,则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检验后的血脂指标
两组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一。
表一 比较两组检验后的血脂指标 (±s)
2.2 比较两组检验后的载脂蛋白含量
两组患者检验后的载脂蛋白A1以及载脂蛋白B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下表二。
表二 比较两组检验后的载脂蛋白含量 (±s)
3讨论
心脑血管患者均会存在血脂异常的情况,所以在临床诊断前,以检验血脂的标准,来判定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同时,血脂水平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所以在患病期间,血脂水平也会不断的变化。当机体血浆中所含有的脂蛋白含量降低的时候,血脂载体量也会随之而减少,此时血脂指标水平便会上升,因此在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早期诊断的时候,则可以对血脂指标水平进行检测,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而在检验的内容中,如果总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酰水平呈上升的趋势,那么说明患者可能存在动脉硬化的情况,不利于血液的循环,而当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poA-1等指标检出异常时,也会被判定为存在心脑血管疾病[3]。在此还要注意的是,检验前,需要了解患者的患病史,如果患者属于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群体,或者是存在这些疾病的家族遗传史,且属于肥胖、长期吸氧的情况,则需要被列为高危人群,使得检验后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预防和治疗,以便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使用血脂检验诊断心脑血管疾病可以提高诊断率,为临床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借鉴可推广。
参考文献
[1]石沙.血脂检验在心脑血管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0):3-4.
[2]张辉,丁江丽.心脑血管病诊治中血脂检验的临床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5):2825-2825.
[3]邵海荣,陈锦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检测的临床价值[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6):739-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