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医学影像科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提升护理质量。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接诊的122例影像科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性的给予心理护理措施,进而分析比较护理前后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护理后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有明显的的改善,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结论:通过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减轻或者消除了患者的不良就诊心理,提升了临床护理质量。
关键词:心理特点;临床护理;门诊患者;医学影像科
医学影像科是医院接待患者以及对外的窗口单位,门诊患者的病情危急,如何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急救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为了有效的提升医学影像科的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减少患者的疼痛,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予必要的护理干预[1]。为了进一步明确医学影像科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提升护理质量,特将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接诊的12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期望为医学影像科门诊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22例门诊患者均是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接诊的患者,男女例数分别为(62、60)例,年龄25-68岁,平均(36.7±6.8)岁。
1.2 患者心理特点观察
1.2.1 急切心理
入院的患者希望尽早就诊、尽快得到治疗,但是由于就诊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所以患者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就诊会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并且不断的询问就诊号码,重症患者希望提前就诊。
1.2.2 关注心理
患者因为对疾病不了解,担心是否可以治愈,常常会来回踱步,坐卧不安,迫切的想知道临床诊断结果,希望在治疗的过程中得到医护人员充分的关注、鼓励和重视,进而得到进一步的治疗。
1.2.3 名医心理
就诊的患者都希望可以得到经验丰富、医术高超的名医给予有效的治疗,从心理上感觉接受名医的治疗似乎有了依靠,在治疗的过程中,喜欢四处打听医师的医术高低,复诊患者对病情了解较多,复诊的时候依然希望得到名医的诊查,甚至为了请名医诊断,不惜托人找关系,最终导致专家诊断数量与患者需求不平衡,影响医院工作的正常开展。
1.2.4 疑惑心理
就诊患者对医院环境的陌生,加上对疾病缺乏正确的了解,在诊断过程中常常对主治医师的诊断结果抱质疑态度,或者长期接受治疗后效果依然不明显,都会给患者带来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1.2.5 消费心理
部分诊断患者由于经济收入、消费观念的差异,对医院的医疗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等要求各不相同,希望得到医术高超的医生诊断,同时又担心医生开具的检查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1.3 观察指标
SDS、SAS评分比较中:SDS标准分的分界值是53分,53-62分:轻度抑郁;63-72分:中度抑郁,>73分:重度抑郁。SAS评分:<50分:正常,50-59分:轻度焦虑,60-69分:中度抑郁,>69分:重度抑郁。评分和心理状态呈负相关[2]。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21.0处理相关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后患者的SDS、SAS评分低于护理前(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SDS、SA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现就本次研究所获得的护理体会做如下的阐述:
(1) 就医环境:为了帮助患者营造更加良好的就医环境,超声影像科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科室要为前来就诊的患者提供宽敞、舒适的候诊区,配备舒适的候诊椅,方便患者休息。同时科室要设置清晰的LED电子呼叫系统,便捷的一卡通系统等,对候诊区的温度和湿度随时进行调节,保持空气清新,并且要打造无烟就诊环境,静止医护人员吸烟,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候诊环境[3]。除此之外,对于前来就诊的患者,医护人员要积极的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根据患者的病情为患者讲解相关的健康知识,帮助患者增强疾病知晓率,缓解患者的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在交谈的过程中,要始终微笑示人,给予患者足够的安慰、支持和鼓励。(2)科室要进一步明确就诊流程,由专门的负责人员对患者进行指导,要在诊区设置显眼的标志,为患者的就诊、挂号、缴费以及取药指明方向,合理的安排就诊,按照先后顺序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构件和谐的医患关系。(3)为了进一步提升医学超声科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科室必须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不断增强医护人员的诊断水平,帮助医护人员掌握超声医学知识以及操作技巧。最重要的是要转变医护人员的服务观念,要将被动的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在服务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认真负责,赢得患者的信任,进而提升服务质量。同时要实行专家挂牌出诊,让患者明确专家的出诊时间,确保出诊医师的数量和患者数量达到平衡,确保就医质量。(4)在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要积极的和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而为患者的就诊提供良好的建议,缩短患者的候诊时间,对于有不良情绪的患者,医护人员要及时进行沟通,耐心的回复患者提出的问题,针对患者的病情、心态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而帮助树立治愈信心,提升临床治疗的依从性和配合度。
综上所述,要想提升护理质量,就必须对前来就诊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明确患者的病情,根据患者需求进行指导,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郭立,王翔.基于案例学习和研讨会混合教学模式的医学影像学临床实习教学设计[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4):286.
[2]齐晖,高丽,范宏业.脑裂畸形35例患儿临床、影像学特征及随访研究[J].临床医学,2017,32(4):300-303.
[3]董文波,马灿光,王彦辉.耐多药与药物敏感肺结核的CT影像学表现[J].中国实用医刊,2017,44(7):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