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轨合一”指的是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本文在分析中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旧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中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路与方法,为新模式下的中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双轨合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双轨合一”指的是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住院医师培训始于19世纪末。2013年底,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编办、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7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2015 年起,全国开始要求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并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取得规培考试合格证,才能申请硕士学位。毕业后“四证合一”,即取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硕士学位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执业医师资格证。2016年起,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迅速增多,明显超过学术型研究生。对于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来说,必须尽快进入教学模式管理转型,建立相应的教学机制,必要的人员配置,才能担负起大规模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既有科研思维训练,又顾及临床技能培训。
一、 中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旧状况分析
在“双轨合一”模式下,中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仅在福建中医药大学仅集中学习5周后,便进入我院规培轮转33个月。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4个月,在中医各专科轮转培训,培养中医临床工作能力,掌握相关的西医基本技能;第二阶段为9个月,根据所学专业选择在相应的二级学科病房、门诊以及密切相关科室,强化轮训。三年培训期间要求跟随研究生导师临诊学习,每周半天。
对比中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新旧培养模式,存在以下特点:
1、 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技能培养模式的改变。
临床技能教学、临床思维能力培训是临床医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临床技能培训是培养合格医学生的必备要素[1]。
过去的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常常忽视临床技能培训,导致“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根据教育部提出的要求,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必须达到卫生部要求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培训后的临床工作水平[2]。然而这样的培养模式,往往难以达到国务院学位办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的临床水准[3]。再者,由于研究生是导师负责制,系在导师带领下进行临床实践工作,限于导师的研究方向,其培养的学生亦常常存在严重偏科现象[4]。
目前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后就要求进入科室轮转,临床时间比传统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多一年。可以有更多时间临床,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临床技能操作。因此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技能培养方面有所加强。
2、 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改变
科研能力指研究生在其专业领域中,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2]。
原有的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先是一学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然后是为期两年半的临床轮转,最后有半年左右的科研培训和论文撰写时间。这种模式下,研究生可具备一定的科研与论文书写能力[6]。
目前“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中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一入学即进入科室轮转,科研培训时间明显减少,同时减少了科研设计、统计分析、科学实验等有关科研的教学内容,因此导致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论文质量有所下降。
3、 人文精神教育相对欠缺
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价值、尊严、命运之追求、关切与维护的表现。早在唐代孙思邈所著《大医精诚论》中即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强调了为医者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因此,人文精神教育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不可或缺的部分[7]。
既往的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第一学期在学校进行集中理论知识教育,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常常令学生学习后映像深刻,其中就包含了人文精神教育。
目前“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中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进入临床后,以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学习临床专业理论知识为主,接受人文精神教育的时间相对减少。同时,带教导师临床工作繁忙,相对对于人文精神教育的传授会有所忽略。因此导致研究生的人文精神教育相对欠缺。
二、中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路与方法
1、完善管理机制,强调导师责任制
研究生管理中,实行导师责任制。研究生须在导师的引导下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同时导师的课题也需要研究生参与共同完成。因此,在工作和学习上常出现冲突,如基础课程学习与临床实践,科研工作与规培轮转相冲突等等。如何制订研究生教学及临床轮训计划,制定有效的培养方案,显得至关重要。
我们按照国家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建立研究生考核监督体系,将研究生教学活动的质量考评纳入科教科重点考评范围,同时根据国家对规培的要求,制订中医规培管理具体细则,强调导师责任制。我们要求导师熟悉新形势下的研究生培养流程,对研究生3年的学习生涯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导师指导学生系统的对本专业知识进行学习,贯穿学生学习始终;坚持师承教学,要求学生每周跟师学习2个半天,以培养学生中医临床的专业思维。这样使“双轨合一”的制度能够有效、有序的进行。
2、 注重研究生能力培养,兼顾基础、临床、科研学习
(1)基础理论学习,围绕课程系统整合、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改革
为确保规培33个月的临床实践,必须精简整合理论课程。我们将中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公共科目相结合,建立新的整合课程体系。按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公共课程如外语、政治、临床科研方法、文献检索、临床流行病学等等,主要采取学校网络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同时按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开设临床专业课程、临床思维培养、医患沟通与卫生法律法规、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以及医学伦理与心理学等等讲座。课程学习主要采用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 临床能力培养,关注临床思维能力、科研能力与人文精神培养
①临床能力培养
临床能力培养是中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点。“双轨合一”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为主要目标。因此,围绕这一目标将研究生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研究生入学后第一阶段要求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主要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轮转阶段; 第二阶段要求完成专业学习和实践,在本专业科室进行临床能力专科培养阶段。
针对当前形势,需提升临床带教医师的教学质量,积极完善带教医师选拔制度。首先要求针对研究生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习要求,带教医师应完成相应的临床知识及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为规培的标准化、规范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对带教医师进行定期培训及考核,同时选派优秀带教医师外出学习,提升带教能力,将考核指标及内容不断完善,更好地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服务;再次,将教学工作考核纳入医师评优晋升的考核指标中,表现优秀者在评聘工作中给予优先考虑,充分调动临床医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责任心。各个科室要针对规培要求培养专门的临床带教老师,以此提升整个科室的教学水平[8]。
②科研能力培养
科研能力培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完成,围绕临床实践,重点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选题以临床研究为主。要求学生充分掌握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具备阅读和分析专业期刊的能力,学会文献检索、收集资料、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9]。
③人文精神培养
医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至关重要。重点围绕医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医德医风学风教育进行。作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士,强化其自身医德、医风和学风建设,加强医生关于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是双轨合一”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关键。在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评审体系中,除对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定性考核外,同时要对研究生医德、医风、学风进行量化考核。一旦出现医疗投诉,经核实与医生相关;或出现医疗差错、医疗事故;或科研活动中,出现学术不端行为;执业行医中,未依法依规等情况,在研究生奖学金评审中将一票否决,促使研究生自身更加重视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
三、总结
目前,“双轨合一”人才培养还处于探索实施阶段,运行过程中还会有一些问题层出不穷,需要解决。现阶段属于过渡期,必须建立以临床实践为主导的中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与导师负责制相结合,充分调动研究生及带教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研究生教学的组织领导、宏观规划,加强保障制度建设,使“双轨合一”制度能够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谭元珍,傅凌峰.重视临床技能训练,培养合格医学人才[J].中国医学工程,2007,15
(4):380-381,384.
[2] 陈旻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专科医师培训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1):82-83.
[3] 邹昔,黄平,陈晓,等.临床医学(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的改革与实践[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1-4.
[4] 吴薇,卢传坚,黄秀云,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7):17-18.
[5] 张伟,张文龙,陈宝师,等.“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J].中国病案,2015,16(9):91-93.
[6] 邹多宏.浅谈口腔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模式的科研能力训练[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15,24(2):107-109.
[7] 闫红,甘晓琴,胡弋,等.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思考[J].重庆医学,2012,41(24):2547-2548.
[8] 尉然,尹文强,刘益豪,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7,34(1):51-55.
[9] 朱小平,尹思源,朱琳等,“双轨合一”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J].浙江医学教育,2016,15(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