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调查研究儿童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与接种疫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220例流行性腮腺炎儿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接种的情况将儿童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10例,对照组为未接种儿童,观察组为接种儿童。对比两组儿童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爆发感染率以及两组儿童的流行性腮腺炎lgG、lgM抗体阳性率。结果:观察组儿童的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为20.90%,对照组为50.90%,观察组儿童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lgG抗体阳性率为90.00%,对照组为56.3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lgM抗体阳性率为89.09%,对照组为51.8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流行性腮腺炎儿童进行接种疫苗,可以提高小儿的免疫力,有效的减少流行性腮腺炎疾病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儿童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接种疫苗
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腮腺炎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所引起的,四季都有一定的发病时间,但春季与冬季的发病率较高[1]。临床表现为发热、畏寒、喉咙肿痛以及腮部肿胀等,严重时甚至会直接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2]。如何预防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显示,对儿童进行疫苗接种,可以大大减少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本文主要研究儿童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与接种疫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220例流行性腮腺炎儿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接种的情况将儿童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本次研究已将参与研究患者病历资料送入伦理委员会,并获得同意,患者及其家属也支持研究;对照组为未接种儿童,男童50例,女童60例,年龄5~13岁,均值(8.65±1.25)岁;观察组为接种儿童,男童54例,女童56例,年龄6~14岁,均值(8.94±1.52)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距(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将儿童的基本其概况以及病学资料进行收集,并统计儿童的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进行皮下注射。使用国际通行的酶联免疫法(ELISA),并采集0.3ml的手指末梢血,自然凝固后放置于-4°C的冷藏箱中进行保存。
1.3评价标准
(1)对两组儿童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爆发感染率进行观察。(2)定期对儿童的腮腺炎lgG、lgM抗体进行检测。以检测样本的吸光度值/阴性对照平均吸光度值(ISR)作为依据,ISR≤0.8为阴性;0.8≤ISR≤1.7为弱阳性;1.7≤ISR≤3.2为强阳性[3]。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相关的所有数据均通过分析软件SPSS19.00进行处理,()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儿童的腮腺炎发病率
观察组儿童的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为20.90%,对照组为50.90%,观察组儿童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种流行性腮腺炎lgG、lgM抗体阳性率对比
观察组的lgG抗体阳性率为90.00%,对照组为56.3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lgM抗体阳性率为89.09%,对照组为51.8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儿童的流行性腮腺炎lgG、lgM抗体阳性率[n(%)]
51.81
3.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群体主要为儿童,其中最常见的传播渠道主要是通过唾液进行传播[4]。由于儿童的免疫力较低,若没有及时进行预防,极容易发生感染。目前,临床尚未推出针对流行性腮腺炎的特效药物,最常见且最有效的预防方法还是对小儿进行疫苗接种[5]。研究显示观察组儿童的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为20.90%,对照组为50.90%,观察组儿童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lgG抗体阳性率为90.00%,对照组为56.3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lgM抗体阳性率为89.09%,对照组为51.8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同时还能提高儿童的lgG抗体阳性率以及的lgM抗体阳性率。
综上所述,对流行性腮腺炎儿童进行接种疫苗,可以提高小儿的免疫力,有效的减少流行性腮腺炎疾病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春碚,肖达勇,夏宇,等. 重庆市武隆县某小学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调查[J]. 实用预防医学, 2017, 24(7):844-848.
[2] 柳林,刘继锋.西安市2007—2016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及发病趋势预测[J].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杂志, 2017, 38(03):222-224227.
[3] 李东,陈致飞,杨秀惠,等. 福建省2005-2017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及病原学监测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8, 39(10):1356-1361.
[4] 杨志军. 2012—2017年濮阳市华龙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校医, 2018, 32(8):594-595.
[5] 丰达星, 张璐, 吕宛玉, 等. 2016年河南省一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病毒基因特征分析[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19, 39(3):2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