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锋 陈浩 李直刚
(新津县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1430)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药物治疗效果。方法:自2018年5月-2019年5月本院儿科呼吸道感染患儿中获取140例病例资料,以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n=70)和观察组(n=70),对照组应用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应用抗感染联合咳喘口服液治疗,比较疗效指标。结果:观察组各项治疗指标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科呼吸道感染在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咳喘口服液,药物使用质量更加理想,可缩短治疗时间,保证疗效,效果理想。
关键词: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药物;效果;
目前我国感染方面疾病治疗中,抗生素作为常用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理想,但是对于剂量的控制不理想,造成患者体内细菌和病毒的耐药性增加,造成常规治疗方法的时间较长,因此需要通过联合用药的方式,提升疾病治疗质量。呼吸道感染属于因为细菌引起的疾病,在儿科中的发生率较高,如联合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可造成抗药性增加,并且出现病情的反复,因此可以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咳喘口服液等中成类药物,充分的考虑到患儿的年龄和疾病特征,提升疾病治疗质量[1]。本文对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药物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8年5月-2019年5月本院儿科呼吸道感染患儿中获取140例病例资料,以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n=70)和观察组(n=70),对照组男:女=36:34,年龄区间为1-12岁,平均年龄为(6.50±7.78)岁;观察组男:女=38:32,年龄区间为1-13岁,平均年龄为(7.00±8.49)岁。分析患儿各项指标,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实施常规抗感染,给予平喘、祛痰以及止咳治疗,并指导饮水。
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增加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黑龙江葵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50080,规格:10ml/支),药物剂量需结合患儿年龄,1-3岁患儿一次1支,一日3次,4-7岁患儿一次1支,一日4次,年龄超过7岁患儿给药剂量增加至2支/次,一日4次。药物使用期间对患儿进行监控,一旦治疗中出现不适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等,需给予阿奇霉素注射液(江苏吴中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制药厂,国药准字H20020342,规格:0.5g/支),以10mg(kg·d)溶于葡萄糖溶液后静脉注入,每天1次。
1.3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效果分析,指标包括咳嗽缓解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 表示,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各项治疗指标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儿科呼吸道感染多发的原因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存在联系,并且在儿童阶鼻腔较短,存在丰富的毛细吸管,因为鼻道狭窄以及鼻粘膜柔软引发疾病,发病率较高。该病临床主要以咳嗽为主,随着病程的发展,炎性蔓延,通过支气管细胞渗出,后期对肺功能也会造成影响,因此需要科学的进行疾病治疗。但是常规抗生素治疗,因为患儿体质等原因,效果受到影响,治疗的时间较长,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抗生素剂量较大,对后期恢复不利,因此可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联合使用中药,将治疗与功能恢复结合,提升治疗质量[2]。
上表数据分析,观察组各项治疗指标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传统抗感染、平喘以及止咳等治疗,主要选择抗生素,但是药物在使用中缺乏针对性是,治疗的效果不理想;在治疗的过程中增加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作为一种中药制剂,药物中主要成分为金银花、板蓝根、鱼腥草、知母等,对于小儿脾胃虚弱以及肺常不足进行治疗,调整胃火,滋阴润肺,可以将治疗与调理结合,改善疾病症状;自药物作用原理分析,口服液中板蓝根、金银花可以对细菌进行抑制,对肺炎球菌、乙型链球菌等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对细菌细胞的微结构进行破坏,有效控制感染[3]。而知母可起到清热的作用,麻黄等药物对于炎症刺激反应进行减少,在过敏介质释放的过程中进行阻断,并对平滑肌进行松弛,因此可起到良好的平喘效果,因此药物在使用之后缩短了治疗时间,并且作为中成药,使用后不会增加患儿的抗药性,安全性更高,长期应用价值理想[4,5]。
综上分析,儿科呼吸道感染在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咳喘口服液,药物使用质量更加理想,可缩短治疗时间,保证疗效,效果理想。
参考文献
[1]韩柱,李惠芬,李静亚.蒲地蓝口服液联合西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5):533-535.
[2]张爱荣.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7 46(21):2627-2629.
[3]高小倩,高颂轶,赵文静.脾氨肽冻干粉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国际免疫学杂志,2018,41(3):287-290.
[4]杨薇,贺蓓,邓晨辉.下呼吸道感染重症患者万古霉素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7,40(3):205-209.
[5] Li-Jun W , Peng-Peng L , Fang-Fang W , et al. Clinical analysis of respiratory tract fungal infection[J]. Shandong Medical Journal, 2010, 44(1):9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