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明 吴新华 严妍
(淮安市肿瘤医院内分泌科;江苏淮安223200)
【摘要】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联合血栓通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性病变患者(年龄>60岁)随机分为2组,在常规血糖控制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前列地尔联合血栓通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前列地尔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血脂、无痛行走距离、最大行走距离、下肢疼痛积分、踝肱血压指数(ABI)及下肢远端动脉内径和血流量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TG、TC、Hs-CRP和全血粘度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TC、Hs-CRP、全血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间T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和最大行走距离均升高,治疗前后观察组无痛行走距离差值、最大行走距离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B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下肢疼痛积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观察组治疗前后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内径差异较对照组大(P<0.05);观察组股动脉、腘动脉血流量治疗前后差值较对照组大(P<0.05),两组间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血流量治疗前后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列地尔联合血栓通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性病变患者血脂水平,改善患者步行距离、下肢血管内径及血流,并减轻下肢疼痛、提高ABI。
【关键词】前列地尔;血栓通;糖尿病;下肢血管性病变;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80例老年(年龄>60岁)2型糖尿病合并双下肢血管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37例,平均年龄(67.17±9.06),所有患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并行双下肢动脉多普勒证实为双下肢动脉血管病变(血管内膜粗糙、增厚、血管内径变细、血流量减少、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排除标准:(1)有严重心、肺、肝和肾脏疾病的患者(2)有血液系统疾病或出血倾向者;(3)活动性消化道溃疡者;(4)青光眼患者;(5)近期使用过对血小板、微循环有影响的药物。
患者依住院序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前列地尔+血栓通)和对照组(前列地尔)各4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I)和糖尿病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研究方案经医院医学专家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研究对象对研究方案知晓同意。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根据病情情况给予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合并血压、血脂异常者给予降压、降脂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前列地尔20μg、血栓通粉剂 450 mg 各入0.9% Nacl注射液250 ml 中静脉滴注,对照组仅给予前列地尔治疗,疗程均为2 周。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全血粘度,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2 MHz)测量80例患者(160条患肢)股动脉、胭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的内径和血流量;测定无痛行走距离和能耐受疼痛的最大行走距离及踝肱血压指数(ABI);通过下肢疼痛积分观察患者的疼痛感。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8.23±8.88)岁,病程(5.35±2.65)年;对照组患者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6.94±8.39)岁,病程(5.96±2.4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FBI、BMI、SBP水平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Hs-CRP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TG、TC、Hs-CRP和全血粘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C为(4.32±0.83),低于对照组(5.01±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Hs-CRP为(4.2±2.1),对照组为(6.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全血粘度为(9.4±0.9),显著低于对照组(10.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G值为(1.65±0.99),低于对照组(1.93±0.6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径及血流量差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指标值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观察组治疗前后各下肢动脉内径差异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股动脉、腘动脉血流量治疗前后差值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血流量治疗前后差值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2型糖尿病下肢动血管病变以以动脉粥样硬化以病理基础,呈多部位、多节段的远端改变,尤其以膝以下的动脉病变更为严重,临床多采用内科药物治疗为主。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也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始发和促进因素,而血小板活化导致血栓素A2(TXA2)前列腺素12(PGl2)比例失调,是造成血管舒缩功能失调,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1]。正常人在给予糖负荷后,会出现血管内皮细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减退,血流速度下降,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粘附分子等自体活性物质平衡状态破坏,致使血小板和白细胞的聚集和黏附、血流量抑制[2]。糖尿病人多合并高血脂、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加重了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前列地尔是体内广泛存在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成分为前列腺素E1,其从多种途径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如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活化,降低血小板的高反应性和血TXA2、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环磷酰苷(cAMP)水平和ATP酶活性,发挥扩血管作用、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型纤溶物质(t-PA),发挥溶栓作用、抑制血管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舒张血管平滑肌,改善微循环[3]。血栓通以三七提取物三七总皂甙为主要成分,三七总皂甙是一种非特异性钙通道阻断剂,其同样可从多途径改善微循环,如抑制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所致的平滑肌收缩、抑制血小板合成前列环素,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降低血黏度,减少微血栓形成、阻止或下调缺氧与炎性因子刺激下内皮细胞的激活和表达、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减少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反应等[4-5]。
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前列地尔单独应用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症状,如结合血栓通是否可促进临床疗效尚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前列地尔联合血栓通和前列地尔单独应用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显示,联合应用后患者血脂、炎性因子较单独前列地尔治疗改善明显,无痛行走距离和最大行走距离及下肢疼痛感亦较单独应用组改善显著;由于考虑患者下肢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较漫长,短期内动脉壁的损伤难以逆转,治疗前和治疗后差异不大,我们采用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两组间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前列地尔联合血栓通同样较单独前列地尔组对下肢血管内径及血流量改善状况具有临床优势,提示前列地尔与血栓通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存在协同作用。
另外,在研究中我们未发现前列地尔与血栓通联合应用有不良反应出现,也未发现其对肝肾功能的损害,因此,鉴于其良好的治疗效果,我们认为,联合应用前列地尔与血栓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永利.2型糖尿病血糖监测和下肢血管并发症的关系[J].重庆医学.2010,39(23):3302.
[2] Li L, Yu H, Zhu J, et al. The combination of carotid and lower extremity ultrasonography increases the detection of atherosclerosis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J]. J Diabetes Complications, 2012, 26(1): 23-28.
[3] 刘商,姜宏.地特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机理探讨[J].中国生化药物杂
[4] 张贺芳, 蔡志刚, 张庚良, 等.注射用血栓通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4):780-781.
[5] 杨祖蓉.血栓通联合丁咯地尔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11,32(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