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昆
(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普外科;四川邛崃611530)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现今的很多疾病在治疗的过程中都致力于将风险降低,尤其是一些极易引发并发症的疾病,在治疗时更应注意。炎症性肠病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并且,炎症性肠病很可能增添患血栓的风险,据研究调查表明,患有炎症性肠病的人群比没有患病的人群发生血栓的风险更高。因此,对这种情况患者应多做了解,尽可能的预防炎症性肠病的发生。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炎症性肠病增加血栓风险的具体情况。
一、炎症性肠病是否会增加血栓风险?
这种疾病通常原因不明,如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等,此类疾病很可能加剧患者患严重肺部疾病以及下肢血栓疾病的风险,其风险指数比正常人多出两倍。患病的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能存在患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梗死的风险,且患病的几率与正常人相比更高。
深静脉血栓以及肺梗死这两种栓塞性疾病的发生率极高,且在近年来仍呈现上升趋势,并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而使风险增加。经过多次研究发现,一些患炎症性肠病的患者发生血栓的概率也在明显提高,且不超过20岁的人群患炎症性肠病的概率更高,与20岁以上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相比,其发生肺栓塞的概率可高出六倍。
通过一项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进行的调查表明,该疾病可能增加患栓塞的风险。研究发现,除了一些常见的导致栓塞的疾病因素,如怀孕、外科手术、骨折等之外,炎症性肠病最易引发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且风险概率高于其他未患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两倍之多。
慢性病也极易导致血栓的发生,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以及心脏病等,而一些使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或激素治疗的患者,发生血栓的情况亦不在少数。患炎症性肠病的患者与以上患者相比,血栓发生率更高,甚至超过80%。
通过以上调查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确实会增加血栓风险,同时也可认定,炎症性肠病可以作为独立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治疗,以避免血栓的发生。
二、炎症性肠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炎症性肠病是最普遍的方式之一,下面就来介绍几种常见药物。
1、氨基水杨酸类制剂
这类药物最早被广泛使用的是柳氮磺吡啶,其对二氢叶酸还原酶活动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也可能引发叶酸的缺乏,从而导致患者产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之前有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是也有研究说明,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使用柳氮磺吡啶进行治疗之后,其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因此,对于这种药物的具体作用,仍需进一步确认。
近年来,医学界已经研制出了治疗疾病的新型药物,也就是新型5-氨基水杨酸类制剂,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上。这种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对个别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功能产生影响,但是其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新型5-氨基水杨酸类制剂还可以对血小板产生抑制或激活的作用。患者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之后,显示出其身体内的血小板出现聚集的情况,且趋化因子的水平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
2、糖皮质激素
该类药物主要适用于中、重度的炎症性肠病患者,以及一些在用新型5-氨基水杨酸类制剂治疗后效果不明显的轻症患者。糖皮质激素可以间接或者直接的对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进而会将外源性的凝血途径进行启动;另外,在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下,人体内的血小板会释放出大量的血小板源性颗粒,进而使其得到活化,并对其中的内源性凝血途径产生激活作用。而在这两种情况的作用下,人体血液会处在高凝的状态。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预防其他疾病,如缺血性心脏病等。
3、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包括硫唑嘌呤以及它的代谢产物、还有甲氨蝶呤等,这些药物都是比较常见的免疫抑制剂。其中,在降低血小板聚集方面硫唑嘌呤的作用更加明显,其可对二磷酸腺苷产生抑制作用,还可以使炎症性肠病患者体内的白细胞聚集的水平得以降低,进而对血栓的形成产生抑制作用,并能够降低炎症性肠病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而甲氨蝶呤作为一种叶酸拮抗剂,其可以提高血浆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因为一不小心其就可能成为增加炎症性肠病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病症的罪魁祸首。
综上所述,炎症性肠病和血栓的产生息息相关,经过大量研究表明,这种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患者形成血栓的风险,与正常人相比,该类患者的血栓形成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此要进行必要的预防和治疗。本文据此情况,为大家阐述了关于炎症性肠病导致血栓的风险概率,以及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主要药物措施。以上药物仅为较为常见的治疗药物,在使用的过程中还需遵循医嘱,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