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贤钟
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卫生院 福建省福州市 350016
中国针灸渊远流长,从石器时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面对现代社会环境变化以及日益复杂的各种压力,脏腑病,情志类疾病以及多器官多功能甚至多症状错综复杂的疾病日益增多,传统针灸技术如一病一针一穴很难满足现代生活的城市人求快速疗效的需要,再加之对现在耐受程度的城市人来说难以接受传统针刺手法的行针中的提插捻转引起的酸、麻、重、胀的感觉.本人经过多年的大量文献及南少林手法导引的理论指导下临床研究,摸索出一套快速辩证、快速见效,并且疗效持久的针法,初步命名为导引针法。
导引针法是以南少林手法导引的理论框架结构为基础所构建的穴位无痛极浅刺为主的导引人体气机运行的针刺法。以脏腑辩证和舌诊为主要辩证手段进行诊断,寻找病因,从病因发生的部位集中力量下手“以通为补”以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应用脏腑之间与阴阳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相互关系,大胆应用相冲关系,从形气神三者的角度层层递进,深入进行分析,并创造性的提出了形中有气、气中有形、气中有神的治疗理念,在治疗方法上,巧妙地将董氏奇穴与传统正经正穴相结合,以达到奇正并用的最佳效果,导引针法分为①经络导引②脏腑导引③整体任督导引。
导引针法中的脏腑辩证以舌诊脉诊为主要的诊断依据,本人通过多年总结发现许多临床上的疑难杂症其背后往往隐藏深层脏腑平衡之间的问题,造成气血能量无法濡养患处。
只要找准病位及病机,进行无痛极浅刺,最微弱的开启迅速引起人体气血的应答,症状迅速缓解。
下面以胃痛为例说明如何应用针法导引气机
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但其病因却是多样的,导引针法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辩证论治,找到疾病的原因,针法虽轻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奇效!
上焦瘀滞肺气不宣型
张某,男,21岁,工人
于2014年6月23日就诊,述反复上腹部隐痛不适,伴有反酸嗳气于进食后加剧,胃镜检查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曾服用各种中西药未见明显好转,
现时伴有头晕,头晕,心悸。
诊脉:
双寸脉弦细弱而无力,关脉郁结之象明显。
舌诊:
舌尖瘀滞舌尖瘀。
辨证:上焦瘀热、肺气不宣,金不生水。
取双内关穴开胸中郁气,合谷、百会升提中气,(金经水穴,水经金穴)尺泽、复溜,肺金生肾水,金水相生。
患者即刻觉得呼吸轻松,胃部闷胀的症状缓解,经3次治疗后痊愈,随访1年无复发。
肾元亏虚型
李某 男 56岁 平素身体较弱,半年来全身疲乏无力,胃部隐痛,不思饮食,吞咽不利,便溏,日2至3次。面色少华,精神萎靡,腰部酸痛,双膝无力。
诊脉:双尺沉细弱而无力。
舌诊:舌根凹陷。
辨证:下焦肾气不足,气血无法上升至中焦,脾胃气血则生化无源。
针法:肾关、合谷透灵骨,三阴交、足三里、百会提升中气,太溪,,补充下焦气血以冲击中焦
下针后患者明显气色改变,面色较针前光泽,此为中焦得气血而上荣于头面之象。人觉轻松,胃部隐痛症状缓解,经5次治疗后无复发。
心气不足型
王某 女 胃痛5年,伴头晕,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初硬后溏,食欲不振、食后脘闷。手心汗,时伴有心悸。
诊脉:左手寸脉沉细软无力。
舌诊:舌尖缺损
辨证:心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火不暖土则中焦水湿不化。
针用足三里、太溪(戊癸化火),、(木经火穴)行间、(火经木穴)少冲让木生火。足三里疏通肠胃,下三皇贴骨进针补肾增加下焦动力。
下针后患者明显感觉胃肠蠕动增加,头晕症状改善,胃痛缓解,之后随访暂缺
肝气瘀滞型(木克土)
李某 女 55岁 胃脘胀满不适7年余,外院胃镜提示:胃黏膜有中度充血及水肿,可见散在少量糜烂及小出血点,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窦部糜烂。幽门螺旋杆菌(+)。患者近来病情加重,胃脘隐痛,劳则痛甚,脘痛引胁,嗳气频繁,泛酸,纳呆。
诊脉:独关脉沉弦。
舌诊:舌两侧线瘀滞。
辨证:肝气瘀滞之象明显。
下针太冲(土穴),陷谷(木穴),调和肝胃
蠡沟 —肝经络穴
曲泉、阴陵泉,木经土经水穴 补水润木
手足厥阴之相通再取厥阴心包经,内关2针
患者针后人心情觉舒畅,胃胀痛症状缓解,经3次治疗后未见复发。
外感寒邪型
陈某 男 35岁于2015年5月就诊,诉3日前因外出淋雨而不慎感冒,现症见鼻塞流涕,头痛,颈项强痛,无发热,胃脘痛,无呕吐,口微干不苦。
诊脉:右手寸脉浮紧略数。
舌诊:舌苔薄白
手法:针双至阴去邪,左手木穴,右手三叉三穴,列缺,百会
下针后诸症悉减,次日回访痊愈。
作者简介:刘贤钟副主任中医师(香港注册中医师;注册编号008162);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卫生院;福建省福州市(35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