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封闭式的住区结构以及低密度的路网体系所带来的城市弊病越来越凸显。这引起了我们对街区结构、路网密度等方面的反思。借鉴西方国家开放式、小街区、密路网的结构,我国也提出了全面推行开放街区的意见,然而开放街区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目前进展仍较为缓慢。文章将对开放街区进行浅析,并基于此理论展开对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开放街区,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1背景分析
2016年2月21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中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从城市发展的层面来看,开放街区可以实现城市公共资源的共享,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同时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但从居民利益的层面上来看,住区开放后会产生诸多难以权衡的问题,居民的人身财产是否有隐患,是否占用了住区业主的资源,房产是否会贬值以及业主会不会得到相应补偿等。文章将从文化、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提出对开放街区的思考,发掘开放街区在我国城乡规划建设中将要面临的问题,总结建设性的对策,并基于开放街区理论展开关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思考。
2开放街区
2.1文化层面
“封闭式住区”在中国有深厚的文化土壤,从周朝的闾里制再到隋唐的里坊制,都是管理严格的“封闭式住区”的范本,即使发展到宋代打破了里坊制的界限,形成了沿街巷相对开放的组织形式,但是仍然摆脱不了深宅大院的形制;到了明代清代在街巷制的基础上依然有庭院制,有里弄之分,这些组织形式都逃脱不了“封闭式住区”的影子。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排他防御心理,同时也具有强烈的阶级属性,这些无不展示出文化的封闭防御属性。因此,发展到了近现代产生了诸如“单位大院”此类的产物,当然这也代表了计划经济的特征属性。改革开放后,虽然住宅商品化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但是大量规模宏大的封闭式住区的无序蔓延也带来许多城市弊病,这与中国根深蒂固的围墙文化脱不开联系。
因此,就文化层面来说,开放街区的实施和推行需要长时间的循序渐进的渗透,而且首先要对国民进行文化层面的价值渗透,将开放和谐共享的文化精神慢慢渗透到国民的文化心理素质中去,才能提高开放街区在城乡规划建设中的可行性。
2.2经济层面
开放街区小街区、密路网的模式能够促进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增加土地的经济效益。在建设过程中,应抓住道路改造后两侧建筑容积率提高的有利因素,利用级差地租和垄断地租效应,实现土地经济效益升值,从而达到在完善功能、改善环境、加密路网的同时,促进道路两侧土地的集约利用,盘活城市资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目的。
简单的来说,开放街区的小街区模式,将大大增加沿街商铺的数量,商业的增加将有利于土地经济效益的增加;另一方面,小街区的建设模式将有利于公共资源集约化利用,或者打开原有封闭住区后,促进住区公共资源的和谐共享;因此,开放街区将从多个方面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增加土地的经济效益。
因此,从经济层面来看,开放街区在我国城乡规划建设中的可行性是较高的,开放街区将有利于城市土地的节约化利用,有利于充分实现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经济价值。
2.3社会层面
2.3.1城市规划方面
封闭住区对城市交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地阻碍,城市中部分地区出现的断头路、道路狭窄难以扩建、道路连通性较差等诸多问题都与封闭住区相关。城市道路网络中主干道、次干道与支路的理想比例为1:1.2:3,而现在国内城市道路比例中,支路所占比例要远远小于这个数值,交通拥堵是必然的。因此,将封闭住区内部道路开辟城市支路是提高城市路网密度的极为有效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将有利于提高片区内的可达性,并且有利于增加街区活力及城市气息。
从城市规划的方面来看,开放街区在我国城乡规划建设中的可行性还要根据各市各地乃至各地各区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合开放住区,对于哪些地区可以推行开放住区,哪些住区能够打开成为开放住区,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但国内许多城市由于封闭街区带来的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总体来说开放街区的推行迫在眉睫。
2.3.2社区安全方面
封闭式居住区安全性的实现很大程度上是物业管理的效果,而且由于住区封闭,普通市民和巡警对于住区内的自然监视也被屏蔽了,只能依靠电子监视器或相当数量的保安。目前,在部分封闭住区中由于物业管理成本的限制,管理力度不足,封闭住区对于安全管理的效果甚至不足以抵消封闭式管理的消极效应,反而加剧安全隐患。
社会学家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出了街道眼的概念,主张保持小尺度的街区和街区上的店铺,从而增加街道上的人气、公共监督和集体防卫,从而增加街道的安全感。
因此,从社区安全方面来看,开放住区在我国城乡规划建设中的可行性是较高的。实行小尺度的开放街区,加强街道与住区的互补性与包容性;通过街区地块内建筑物对街道的监督作用,从而增强街道的安全性;通过街道与建筑的互相监督与防卫,及电子监控设备及公共集体防卫进而提高街区的安全性。
3关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思考
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于2018年11月底下发,并于12月1日执行。新的规范要求以居住街坊为基本生活单元,同时限定了居住街坊的规模和尺度(大约2公顷~4公顷范围),外围是城市道路,对接“小街区、密路网”,落实“开放街区”和“路网密度”,使居民能够以更短的步行距离到达周边的服务设施或公交站点,同时城市支路的开放与共享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决定交通是否拥堵最主要的两个方面是交通集中度和通行效率,开放街区所形成的的小街区、密路网对于以上两个方面尤其是交通集中度具有重大改善,因此,开放街区对于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开放街区的推行仍将是未来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段佳琪.“开放”中国的烦恼——开放式社区不是拆墙运动[J].安家,2016.
[2]陈思颖.基于开放街区理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探索——以广东茂名南海片区为例[C].中国规划年会,2016.
[3]蒋黎晅.我国城市住区发展新模式——开放型住区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