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毋庸置疑,在学生的学习全过程中,学习习惯通常会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在些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优化是教师应该着重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优化小学生学习习惯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习惯 优化策略
所谓学习习惯,主要是指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的练习而形成的一种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学习模式。对于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言蔽之,就是让一个人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是对于学生当下的学习,还是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教师应对学习习惯的内涵与要求进行更加准确的解读,并以此为基础实施更为恰当的教学指导策略,以促进教学活动的优化,从而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良好学习习惯的表现
通常来讲,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丰富的,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听讲的习惯。听讲是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较长时间集中在学习中,以免造成学习过程中的知识遗漏。良好的听讲习惯,通常需要学生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对老师的讲课过程进行认真的倾听,二是要注意听同学的发言。
第二,观察的习惯。不难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需要不断进行信息的提取,并在这一过程中对知识内容进行吸收。为此,学生需要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良好的观察习惯通常需要学生具备两种基本能力:分析能力。在复杂多样的信息中,学生需要能够对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加以区分;整合能力。学生需要对一些比较零散的信息进行梳理与整合,使其得到更加系统与直观的呈现。
第三,思考的习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需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性的探索与合作性的交流讨论,以此来使学生实现知识的理解与能力的提升。为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思考方法,并提供一些恰当的思考依据,从而促进学生思考习惯的优化。
第四,阅读的习惯。阅读是一种适用于任何学科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明白,由于教材的文本容量是比较有限的,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范围进行拓展。在这一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不同的文本类型,所以学生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此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注重全面渗透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在短时间内养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积累与培养,所以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这一内容渗透于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新课改深化实施的背景下,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所以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处入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与渗透。如:回答问题时要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观察与思考,并分析是否可以利用多种方法进行问题的解决,或者在进行书写时,要保证书写的规范与合理等。不难发现,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之处,学生有时候可能会没有注意,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强化,并针对这些细节之处进行持之以恒的渗透。
2.激发学习意愿
强烈的学习意愿是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内部动力,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意愿,才能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所以这也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条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第一,要转变学生的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并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从产生到发展的全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的方式,从而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第二,要利用多种手段改变以往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以此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从而使教学过程对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
3.培养学习信心
学习信心是学生顺利参与学习活动和主动优化学习习惯的重要心理支撑,是形成独立学习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对学生的学习信心进行强化。为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其通过成功的学习体验树立学习信心。此外,教师还应该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学习信心
4.加强个别引导
学生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所以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情况也是不同的。为此,教师在一视同仁的教育前提下,应该重点关注学习习惯比较差以及学习水平暂时落后的学生,并对其进行一些个别辅导,从而帮助这些学生逐渐回到学习活动的正轨当中。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此,教师应认真分析哪些习惯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影响,全面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实施更加恰当的引导策略,从而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崔占军.刍议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J].魅力中国,2019,(42):98.
[2]何广权.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神州,2019,(2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