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是进行相关学习的必备你能力,有效的提高阅读能力,能够使学生开阔思路哦,增强学习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可以说阅读能力是进行学习的前提,也是提高学习能力的保障。但是据调查,部分老师对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感到苦恼。对此本文以高中历史为例,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阅读能力;提升策略
阅读教学是所有科目学习的基础,自古以来文史不分家。历史作为与语文学科联系最为密切的科目,提高历史阅读水平,是提高老师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但是经过调查我们发现,
许多老师认为学科之间并无多少联系,所以便忽视了高中历史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为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种解决方案,希望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创设相关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很多学生由于对历史缺乏兴趣,所以导致历史教学效率低下。所以若想提高学生历史阅读能力,首先应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前提,老师可以适当营造相关教学情境,通过相关场景,逐渐诱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老师在讲述《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时,老师首先可以告诉学生:“大家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铭记历史,总结经验,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中国的抗日战争则是中华民族气节的体现,然后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为方便学生理解,老师可以结合网络科技的力量,播放相应的纪录片,营造学习气氛,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同时老师在讲述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重点讲述南京大屠杀,可以借助张纯如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进行相关阅读,结合其中的片段,使学生对屈辱的历史事件有所了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此外,老师还担任着树立正确观念的责任,告诉学生,我们应该痛恨的是军国主义者而不是爱好和平的日本人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结合相关史料,积极进行阅读拓展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由于高中历史知识较为零散,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整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联系以往的知识,从而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在进行历史阅读教学时,可以提供相关史料,使学生通过史料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增强学生的信心。
例如老师在讲述《君主专制的演进和强化》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大致浏览课本内容,老师可以选择一种政策进行讲述,例如选取中国古代史中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学生了解经济主要政策即然后老师给出相关的史料,讲述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结合历史背景,为学生提供思路,使学生逐渐了解重农抑商与君主专制之间的关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明朝的“海禁”以及清朝的“摊丁入亩”进行讲解,都是在加强集权的一种手段,同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讲述,结合史料,讲述相关背景,讲述相关政策,使学生思考,颁布相关政策的原因,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以及历史证据观。提出相关问题:“九品中正制是君主集权还是向世家门阀低头的产物?”老师可以对九品中正制进行讲述,使学生知晓,设立中正官只有考核推荐的职能,最终决定权在皇帝手中,此外,还设立了乡品,起家品,恩品等政策,并设立,不能直接评为一品,起家品是为了防止徇私枉法规定在乡品的基础上最少降三个等级,比如一个人乡品评为四品官员,但他的起家品,也就是原始官职最多是七品官,如果对这个人的能力品评是低于六品的,那么没资格做官。这在一定程度上将选官权力掌握在皇帝手里,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
三、结合历史地图,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现如今的教育改革,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结合历史地图进行相关教学,通过地图讲解历史原因,设置相关问题,借助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深入历史内涵,达到教学的根本目的。
例如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外强入侵和民族危机》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在讲述马关条约的相关内容时,结合地图,讲述条约内容,比如马关条约为什么规定割让琉球半岛,为什么割让台湾?以及三千万两的赎辽费。通过相应的地图,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文字背后的故事,以及历史发生的原因。同时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知识拓展,比如戊戌变法背后的故事,以及康梁流亡之后的故事,还可以讲述谭嗣同的《狱中题壁》?全诗,学生通过相关阅读感受其中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历史学习能力的高低。所以在历史教学时,老师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首先需要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在学生用有兴趣的同时,老师应及时结合史料,进行课外拓展,开阔学生思维;最后,老师可以结合地图进行相关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碧珍. 高中历史教学阅读能力提升策略[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02):76-78.
[2]周立功. 高中历史教学与家国情怀培养策略[J]. 中学校内外教学参考,2016(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