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是这个时代的战略资源,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初中地理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以当前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根据实际教学经验,结合实际案例,对初中地理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地理;信息技术;融合教学
当前,初中地理教师虽然进行了地理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手段,但还存在教师不能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或过于依赖信息技术的极端现象。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信息化地理课堂能给初中生更直观、具体的印象,能产生更强的冲击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教师要使用正确、有效的初中地理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方式,使二者进行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的成效。
一、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初中地理教师要端正态度,信息技术是一项辅助教学的工具,它服务于教学,要尊重、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使他们在课堂不再被动地接受地理知识。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并处理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的问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学生真正的需求,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这一媒介,为其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地理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在地理学科中获得知识与快乐。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舒适的学习环境,以此促进课堂教学。例如,在人教版《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播放央视《地理中国》的片段,引导学生以探索奥秘的心态进入中国地理世界,还可以在课堂融入维吾尔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回族民歌《山丹红花开》等等,让学生感受不同地理环境形成的不同民族文化,听优美歌声、欣赏优美画面的同时对这一章节产生强烈的学习探究欲望,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真正为学生营造适合发展的地理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展开想象,使其轻松地掌握教学内容。
二、利用信息技术合理安排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于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来说,一些地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较为复杂,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就需要地理学科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认知结构,让他们参与到问题探究的具体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形象的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降水的分布》的讲解时,气温分布成因、降水的形成过程、雨带的移动等内容就是学生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的方式为学生进行演示,这样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进行理解,但有些教师会过度依赖信息技术,而导致缺少对具体地理知识点的讲解,学生的注意力也全都放在了形式多样的课件上,忽略了章节的联系,导致课堂与学生的沟通时间大大减少。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效果,教师也应该对教学目标合理的进行整合,突出难点和重点的同时,把握好地理教学的度,明确信息技术的辅助性地位,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条件。
三、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新课程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与发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所以,初中地理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素养,运用信息技术积累素材,在课堂增加社会热点探究和学科前沿动态等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更好地结合。
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展开地理教学,例如,教师在课堂运用网络和投影,给学生展示最新的新闻动态,根据这些动态设置问题:在六七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浙江、安徽、福建等11个省份都收到了强降雨的灾害,内蒙古、黑龙江的部分地区也遭受强降雨袭击,雨水能够为我们带来那些灾害,为什么这些地区会受灾,为什么会发生在夏季呢?由于很多初中生非常关注时事新闻,他们能够结合地理知识解答这些问题。教师还可以问学生有关预防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在生动具体的问题环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教师应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如2018年皖北水灾,可以问此次水灾发生的原因?为何有些山区会出现泥石流灾害?应如何有效预防等问题。学生在了解了这些热点事件后,会用自己所学知识理解这些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措施,学习主动性更强。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搜集探究素材,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改变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关键工具。随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如何进行地理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成为了初中地理教师重点考虑的问题,应当加快初中地理信息化的步伐,创新信息化地理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得到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云秋,郝冬青.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的信息化[J]. 中国新通信,2018,20(09):207.
[2]冯霞. 信息技术支持的多学科融合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