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深入到教师的心中,传统教学中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时代下的教育教学。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应当对自己提出新的教学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设计出最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合理化问题;合作化学习
近些年来,迅速的时代发展促进了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教育教学也不仅仅停留在了“填鸭式”教学的阶段,只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教师正在以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致力于对教学手段做出创新,以求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的进步与发展。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切快乐和动力的源泉。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兴趣引起重视,只是以灌输知识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被动学习,所以致使课堂氛围十分沉闷,学生无法高效学习知识。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真实化的历史场景下去深入理解知识,达到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内战爆发》这一课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电视剧《亮剑》的片段,让学生感受李云龙捆着炸药包去赴国民党楚云飞设的“鸿门宴”,对学生说道:“在中国近代史上,有没有真正类似于视频中的鸿门宴呢?”然后,我在课件上为学生展示了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商谈和平的电报之一,为学生介绍了这为其四十多天惊心动魄的较量,让学生了解《双十协定》的主要内容,明确了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本质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之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地图,使学生了解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最后,我让学生谈论了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大大提高了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合理化问题出发,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历史作为一门文科学科,记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平平淡淡的讲课方法不仅无助于学生记忆,还会使学生分不清教学重难点,最终不能帮助学生有效学到历史知识。
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提出合理化问题,使学生认清学习重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宋代经济的发展》这一节时,首先,我对学生提问道:“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带领学生进行了回忆,由此问题旨在让学生形成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我为学生介绍了宋朝在政治上重文轻武,在军事和民族问题上的软弱无能,同时也为学生介绍了宋朝在经济和文化上的繁荣。之后,我带领学生探究了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突出表现,使学生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感受到了学习知识和维护社会安定的必要性。最后,我让学生交流了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我通过提出合理化问题,为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内容做了铺垫,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进行合作化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方能称之为良好的课堂环境,而不是说教师口若悬河地讲,学生呆若木鸡地听。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合作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积极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环境当中,从而实现在新课改下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美国的独立》这一节时,首先,我以自由女神的雕塑引入了本节课的学习,将学生分成了学习小组,让学生合作探究了独立战争的起因,并与学生就该话题进行了归纳性总结。然后,我与学生合作学习了独立战争的进程,使学生知道了独立战争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大事件,帮助学生认识了独立战争的性质和影响。之后,我为学生介绍了“美国国父”华盛顿,使学生了解了他在独立战争中和美国建国初期的重大贡献,让学生合作评价了他的功绩。最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归纳,让学生交流了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进行合作化学习,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了学生自强不息的名族精神,增强了学生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的使命感,切实提高了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不断为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学明.加强学生核心素质培养,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8(24):91-92.
[2]温富平.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J].当代教研论丛,2017(1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