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尤其是作为小学管理者,更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理论方针,坚持将德育教育放在学校管理的首要位置,坚持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本文主要以德育教育管理的要点出发,结合“德育氛围、德育保障、德育内涵”三点,对现代化小学德育教育管理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现代化;小学;德育教育;管理
德育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德育教育主要是学生自我认知的建立,当学生自我认知建立之后,学生能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要做什么,怎么去做,知进退,明取舍,并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思维习惯,这时,德育教育工作基本完成,后期学生会自我成长。但是笔者认为小学德育教育作为教育管理的初级阶段必须要使用一定的手段来落实德育教育的实施力度,笔者认为首先要以文化建设为主营造德育氛围,其次要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为德育教育提供更多的保障,最后要以学校主阵地建设为主,以课程研究来丰富学生德育教育内涵。
一、以文化建设营造德育氛围
德育教育作为六育之首,而小学德育教学又作为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初级阶段就必须要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以德育氛围为主不断的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学校方面要发挥其主阵地的作用,以文化建设为导向,在全校范围内构建德育文化气氛,包括学校硬软件的基础设施建设、班级文化管理等。
例如,文化育人,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校方面管理层要最要着重校园环境文化、理念文化、制度文化、书香文化建设。校园布局合理,整洁干净,绿树成荫,花香鸟语,环境优雅。办学理念、校训、教风、学风以及励志、文明、安全等标语书写于校园墙面、护栏最醒目的位置。如开设校园“厚德”主题文化石,“书海扬帆”主题,经典文化长廊,安全教育主题墙,楼道书香文化,室内文化布置,无不彰显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处处流露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师生徜徉校园,沐浴书海,流连忘返,不自觉的受到文化浸润。校园处处有文化,文化时时在育人,校园内涵和环境的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了文化隐性育人的功能。同时,也要提倡在班级内形成德育管理一角,包括班级德育管理环境等,班级精神文化也可效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由班学生全员参与提出和评定,并且根据提出的内容利用黑板报、运动会等进行宣扬。
二、以队伍建设提供德育保障
队伍建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根本性保障,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必须要以人治管理为主,因此学校方面要加大德育教育管理人员的德育思想,要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德育教育管理队伍,更要充分发挥学校各个党员教师、学校少先队、德育教育处的工作优势,切实为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保驾护航。
例如,以全员育人作为德育工作的保障。成立德育领导小组,以校长、书记为组长,主管德育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在德育处、少队部、教导处统一部署下,由全体教师分工负责,实施德育“全员参与,一岗双责”“班主任管班,科任教师值周”,明确了德育责任,提高了德育意识,落实了德育任务,实现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让德育工作无死角,全覆盖。 以班主任队伍建设作为德育工作的关键。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该校重视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理念超前、业务精良、素质过硬的班主任队伍。一是抓队伍,确保班主任结构合理优化。二是抓学习,通过班主任例会、班主任论坛、德育论文比赛、撰写德育案例等形式引领班主任提升素质。三是抓培训,促使班主任练就专业能力。四是重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和班主任费挂钩,激发班主任工作积极性。
三、以课程研究丰富德育内涵
优化学校德育课程建设需要学校领导到认识并发挥课程优势来强化德育教育工作。德育课程的开设并非只是独立性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思想品德课程只是起到将学生领进德育教育的门槛作用,而学生的后续发展就需要遵循着德育教育这条主线融合其他学科的课程优势来不断深化自身的德育思想。
例如,学校方面要要求各科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寻求课程优势,发挥课程的力量来完成向德育教育转变的要求,如语文教学中可以发挥语文文学素养的优势来为学生建立德育教育课程,因为德育因素的挖掘是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有效渗透德育的前提和保障。另外,学校方面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加入德育教育思想,可利用校本课程来牢固学生德育思想,将校本课程德育教学注入时代的主题,让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和学习德育课程。另外,学校可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活动课程,可以“活力社团”教育的方式来开展各式各样的社团课程,在培养学生爱好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
总之,学校教育必须要发挥主阵地的优势,要形成“以生为本,全面发展,机制育人”的德育特色,更要一如既往的探索德育教育新途径,丰富学校内涵,谱写学校德育工作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陈宗宝.新时代如何做好小学德育工作[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2):71-72.
[2]谭遇芳.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8):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