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在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当中是不可跳过的关键一环,在学生的学习生涯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学生提升理性逻辑思维能力来说,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教好数学,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且非常必要的。但由于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已经有了一定难度,很多学生受此影响,产生了抵触数学,甚至厌倦数学的消极心理因素。那么,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改善这一现状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教学方法
在当今社会中,信息技术在已经非常成熟的基础上继续飞速发展,涉及的学科领域从最初的计算机,已经延伸到生物、物理、化学、金融等学科。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中最为活跃与重要的科学领域之一。同样,在教学领域,信息技术也发挥着非常强力的作用,促进教学工作发展,使教师能够从更多角度、更深层次的角度看待教学工作,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大量优秀教师已经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研究的较为透彻,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活用信息技术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能够起到不小的作用,而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师想要将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更加有效的结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与数学相关的内容,并用这些数学内容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感受数学知识,去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被充分的激发出来。
例如,教师在执教《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一章时,便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在课下的兴趣爱好,并将这些兴趣爱好变成可供统计的数据,通过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逐步操作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直方图”等统计图的绘制过程与绘制方法。此后,教师不必将教学场地局限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机房,让学生实际操作。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在操作计算机绘制统计图的过程当中,对这部分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进而更好的吸收与理解知识。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手段,将积极性转变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有效性向前发展。
二、拓展学生视野
信息技术在拓展学生视野方面,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当中,培养学生掌握初中阶段应当掌握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关键目标之一。正因为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便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演化过程、相应的发展背景以及数学知识背后的故事,促使学生更加高效的掌握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能够更加游刃有余的运用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到解题过程中。
例如,教师在执教《勾股定理》一章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带领学生浏览中国数字科技馆,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在东西方数学史上被提出的时间以及相应的背景,通过数字游戏,让学生在游玩的过程中熟记勾股定理的公式。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初步了解勾股定理、认识勾股定理。在接下来的深入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再加上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与指导,学生便能够初步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其相关应用,促使教学质量提升。
三、强化学生数学思维
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具有着抽象性的特点,对于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尚在发展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学好数学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通过将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去抵消部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进而使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从而有效调和学生感性认知习惯与理性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
例如,教师在执教《一次函数》时,便可以使用“几何画板”教学软件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在“几何画板”中不断改变函数中的变量,让学生观察变量能够对函数的图像产生哪些影响。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教师的操作,能够明显的看到变量与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学生便能够很好的掌握这部分内容,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综上所述,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的学习行为受到兴趣的驱使,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过渡,其次要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让学生能够结合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与背景,更加深入的掌握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最后要通过信息技术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明.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39.
[2]王继康.运用信息技术助力初中数学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