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发挥好数学的重要作用,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本文将从“通过动手实践培养问题意识”“通过小组合作促进思维碰撞”“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这三个角度来论述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期广大教师能够有所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问题;合作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动手实践来让学生发现并解决一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产生一定的碰撞,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加强彼此间的交流。此外,反思与总结也是思维能力得以发展的有效条件,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更需要来不断地反思与总结。
一、通过动手实践培养问题意识
数学思维能力包括能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支撑。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可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而进行单纯的知识讲授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失去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实践表明,数学教学中实际的动手操作活动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使学生享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中的长方形与正方形时,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制作了一些长度不一的小棒(有四厘米的,有六厘米的,有八厘米的等等)。然后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小棒来摆一摆,随意拿出四个小棒看能不能摆成规则的图形。学生会发现如果四个小棒的长度都不一样是无法摆出来的。于是在这一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发现长方形及正方形的一些性质,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本课的数学知识。同样,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作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问题并克服困难,加以解决。由此可见,通过动手实践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通过小组合作促进思维碰撞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孤立的,需要和同伴互帮互助。尤其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在很多时候,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只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只一种。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可以发生思维的碰撞,相互启发,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拥有一定的合作能力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小组合作,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中的“小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小数的运用。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思考出了各种答案,如一个橡皮0.5元,电影票一张50.25元,去超市购物一共花了23.8元等。又如,在教学“面积”这一课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去计算一下学校操场的面积。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确定了多种测量的方案,如有的学生建议直接用尺子量一量,有的学生建议以步子的多少来推算。由此,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定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实施。这样的小组合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思维是需要相互启发的,学生在思维碰撞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了解到数学问题的解决并不仅局限于一种。?
三、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
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而且,教出来的东西往往很快就忘,但经历了自己的积极尝试和反思,并真正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所学到的东西将终生难忘。所以说反思与总结也是一种隐性的数学教育资源,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不足,在思维发展方面的欠缺,进而去加以修正或改善,从而得以不断地进步。所以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
例如,在课堂上进行练习的时候,或者在讲评学生的作业时,教师不应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应和学生一起总结造成错误的原因,为学生提供一个反思的空间。这样学生能够自己认识到自己观点的不足之处。此外,对于错题的反思,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错题本上写明错误的原因。同时保存好自己的错题集,并经常反复地看一看,争取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养成反思习惯,在错中悟理,从而不断锤炼自己的思维。同时在教学完一部分数学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做好总结和梳理,以此更好地内化知识。在真正有效的反思和总结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必然能够得以良好发展。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思考如何运用一定的方法来不断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动手实践、小组合作以及反思总结中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庞素娟.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34):87-88.
[2]郭倩.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