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在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当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在提升学生理性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等综合素质方面,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教师教好数学,并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便由此可见一斑。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非常低,甚至产生了抵触数学、厌恶数学的消极心理状态,对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带来了诸多困扰。那么,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摆脱这种困境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结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涉及领域由最初的计算机领域,一直发展到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航空航天等高新学科与科技领域,足见信息技术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在教学领域当中,信息技术同样能够发挥非常出色的辅助作用,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学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时,需要从激发学生兴趣,解决教学难点;展示推导过程;提升参与意识;改变练习模式;提升教学效果三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兴趣,解决教学难点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师要开展更加高效的教学活动,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能够去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一般来说,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教学难点,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了不小的困难。而学生的学习行为一旦受到兴趣的驱使,便能够很好的主动钻进较为困难的知识当中,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与教学效率。但传统教学模式下,大部分教师似乎并不看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过于单调的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阶段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教学效率、学习效率自然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向解决教学难点“难教、难学”的现状,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以趣味性更强的方式,将数学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教师在执教《多边形的面积》的相关内容时,即可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各种多边形进行组合与拆分,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多边形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组合与拼接成熟悉的图形,进而能够求出多边形的面积。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多个不同的多边形组合成一些有趣的图案,通过这种方式去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进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更加充分的激发出来。
二、展示推导过程,提升参与意识
在传统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大部分教师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通过口头讲解、例题演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模仿,以及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即是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占据了课堂中的绝对主体,导致学生自课堂开始,至教学结束,始终处在一个相对被动的局面与地位之中,进而影响了学生在数学课堂当中的参与感,进一步加剧了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这一教学现状。
例如,教师在执教《圆的面积公式》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采用“几何画板”教学软件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通过口头讲解,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不能理解利用“化圆为方”数学思想得到的圆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因此,教师便可利用“几何画板”,将这一过程直观的呈现出来:将圆形分为若干等分的扇形,再将扇形组合起来,得到一个近似长方形,扇形的份数越多,长方形就越是规整。学生透过观察,便能够很好的理解圆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此期间,学生的思维能够紧跟教师的演示与讲解,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感与参与度自然会有所提升。
三、改变练习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出课堂教学之外,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过后的练习模式,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练习,来巩固教学成果,进而提升教学有效性。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运用好互联网这一便捷的信息交互平台,教师运用互联网,在线上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线上的课后练习,巩固教学成果。同时,教师的验收同样在线上完成,为教学工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让课堂时间更加充裕。同时,由于学生的练习与教师的验收几乎同步完成,教师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总结与归纳,找到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能够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让学生的学习行为受到兴趣的驱使,进而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过渡;其次,教师要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思路,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感与参与度;最后,教师要致力于利用信息技术,去改变传统的练习模式,让学生的练习与教师的验收在线上同步完成,进而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金春霞.探究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47.
[2]李瑞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J].学周刊,2019(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