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体系也迎来了巨大的革新,新形势下,有效教学成为教师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它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外在力量,也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基本途径,因此,本文笔者对有效教学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化学;有效教学;问题情境;实验教学;生活作业
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初始时期,也是培养化学素养的关键阶段,由于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未发展完全,面对抽象的化学符号等知识,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常常产生思维障碍,对今后化学知识的学习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是教师需要充分的钻研教学内容,还是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使教学达到有效性,本文笔者以初中化学为出发点,从“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实验教学、设计生活作业”三个方面对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问题是诱发探究欲望的重要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关键途径,教师常常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将化学知识全面的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灵活的掌握知识,而且对发展学生思维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求知,激发其探究欲望,不仅能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
笔者在进行“原子的结构”教学中,考虑到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到,而学生对其缺乏感性认识,首先以多媒体投影技术将微观的原子以宏观的形态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伴随着问题的提出:“同学们,观察投影上的原子和乒乓球,你们有何感想?”这是一个开放式问题,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从宏观的事物中对微观的原子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再次提出问题:“原子这么小,能不能再分呢?”这一设疑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学生们表达的意见不一,在此情况下,引入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学生们豁然开朗,并对原子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随后展示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原子的结构?”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们展开了自由想象,一段时间后,学生从位置、电性、数量、所占体积等不同角度展开了描述,从而使学生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动手动脑最基本的操作依据,目前在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过程”的情况,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出现失衡的现象,导致学生只是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象的认识层面上,对学生有意义学习也是不利的,此外,这一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相悖,因此,教师应重视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理论和实践双向发展。
笔者在进行“制取氧气”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考虑到学生已经对氧气原理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于是带领他们走进实验室,展开“制取氧气”的实验活动,学生分别通过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加热高锰酸钾的过程,顺利的制取出氧气,并进一步体会到制取氧气的方法,因此,实验教学活动的展开不仅使学生亲自运用过氧化氢溶液等实验用具掌握了制取氧气的方法,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设计生活作业,塑造学生应用意识
化学知识大多数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目前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并将教材作为学生化学能力发展的唯一资源,此外,课后作业也只强调书面化的形式,长此以往,对学生应用能力地培养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应考虑到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并设计生活化作业,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发挥个人独立思考的空间,还能建立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塑造学生的应用意识。
笔者在进行“爱护水资源”教学后,为了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考虑到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首先以生活化的方式将作业布置给学生,并提出作业要求:“每一位学生回家查看本月用水情况,并思考哪些水资源是不应该浪费的,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用水的方案”,通过这一个生活作业,不仅帮助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还塑造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从而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有效教学的展开不仅能够使学生灵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化学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新知的导向,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逐渐获得新知识,同时,也应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体会理论知识的形成过程,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此外,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将生活与作业进行有效整合,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还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实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风仙.刍议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8(2):164-164.
[2]周平江.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三种路径[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