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的地位也在不断的上升,甚至颇有以语文为重的味道。其中有关传统文化的改革更是其中的重点,这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也是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自信的表现。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其中古诗词以其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特点,在传统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个机会,及时地更新教学策略,不断地优化教学内容,以期切实促进学生古诗词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情境;作品背景;知识积累
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可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现代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依旧不是很理想。首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教师仍旧采用知识灌输的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只是一直在接收信息,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其次,古诗词创作的时间距离学生比较久远,而且语言过于凝练,导致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基于此,本文将简要地谈一谈如何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希望能够为大家今后的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可以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推动学生高效学习的最大内因。当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学习古诗词知识。而且有兴趣作为支撑他们就不容易觉得疲劳,也会不由自主地接触一些课外的古诗词,进而促进自身素养的提升。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尝试现在最为流行的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创设就有一定情境性场景,渲染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共鸣的一种教学方式。
比如,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从互联网上寻找相关的朗读视频,组织学生进行观看。以声音加图画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都是教师领读、解读,平铺直叙的讲解使得学生无法真切地感受到古诗词的动人之处,所以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为此,可以借助朗读视频,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变化,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跟着视频朗读,提高学生朗读的技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关注作品背景,增强学生情感认知
虽然古诗词的类型有很多,但它们也是有一定共性在里面,都是有感而发,或为抒发谪居的苦闷,或为表达自己美好的期许,就像现代人发说说和朋友圈一样,如果对作者的遭遇缺乏了解,那么就难以准确地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可以说古诗词是某个时期的特定产物,李白生活在盛唐,所以李白的诗浪漫奔放,杜甫生活在乱世,见了太多民生疾苦,所以沉郁顿挫。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主旨,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对诗人的人生轨迹以及时代背景进行拓展。
比如,在教学《琵琶行并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地讲一讲诗人为被贬谪到此的原因。当时唐朝藩镇势力横行,竟派人杀死了当朝宰相。白居易上书要求严惩凶手,可是他当时只是一个五品的东宫闲官,不是言官谏臣,而且平日里经常写一些讽喻诗,得罪了不少人,很多人就开始联名参奏他,说他越职行事。后来又遭受诽谤,说他不孝,于是就被贬为江州司马。所以这首诗既有对自己身世的感慨,无辜受贬的不满,也有对遭遇相似的琵琶女的同情。除此之外,向学生介绍诗人的人生际遇还能增加学生的史料,这些学生以后都可以运用到写作当中。
三、注重知识积累,帮助学生构建框架
古诗词虽然看起来篇幅比较小,但是其中却包含着众多的知识点。可是这些内容并不会在一篇古诗词中全部体现出来,需要学生进行总结和积累,很多学生常常会忘记这一点。“千里之行,积于跬步”,不能太过于急躁。之所以有很多学生觉得古诗词难学,是因为其中有大量的知识点,例如意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等,这些内容杂乱而繁多,需要学生反复记忆。而且在考试中这些知识点常常是以课外古诗词的方式进行考查,只有当学生的基础知识足够扎实,才能触类旁通、应付自如。
以古诗词中的意象为例,古诗词中很多的意象,这些意象都有特殊的含义,对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梧桐,它在中国古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常见的还有月亮、柳树等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其次,也要注意对表现手法的积累。比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多次运用典故,借此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运用典故的作用。古诗词中的知识点比较多,为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进行总结,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总之,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古诗词水平,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特点,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创设教学情境、关注作品背景、注重知识积累等方式,以期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9(18):54-55.
[2]陈胡涛.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刍议[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