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更为深刻的了解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故事。但是,当前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不佳,为了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所在,教师需要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并对其产生新的认识。因此,本文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互动讨论,拓展深度;温故知新,巩固知识三方面对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策略
一直以来,文言文都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更是诸多教师的难题。很多初中生认为文言文离我们很遥远,而且学起来没有意思,正是这种想法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实际上,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提升初中生的欣赏品味,拉近学生与古人之间的距离具有重要作用,更能够为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教师要重视对文言文教学方法的研究,以提高初中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而以下,便是对此的一些看法与实践。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很难直接了解到文言文所讲述的内容,所以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教师可以从文言文内容出发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从而借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当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将其与基本学情联系到一起,要确保情境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如此才能发挥出情境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在情境中有所感触,并对文言文产生阅读兴趣。
以《三峡》的教学过程为例,为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同时考虑到该课是对三峡景色的描写,所以在教学前我便为学生搜寻了一些与其相关的图片。在教学中,我通过图片的展示与欣赏,将学生引入到了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中,并使学生进入到了“三峡风光”这一情境之中。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对《三峡》的学习兴趣也随之提升,而我则顺其自然的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了初读,带学生先解决了字词上的难题。之后,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了三峡之美所体现的地方,从而使学生在深入品析文言文的过程中感受了三峡的山之美和水之美,并体味到了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二、互动讨论,拓展深度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当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凸显。所以,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讨论的机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中。为此,教师可以选择分组的形式展开教学,从而为学生的互动讨论提供平台。在互动讨论中,学生们不仅能够对文言文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还能够在思维碰撞与融合中相互影响,这对于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将产生积极影响。
以《桃花源记》的教学过程为例,考虑到该文言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世外桃源”,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其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我在上课后先将学生进行了分组。在分组之后,我要求大家先进行自主阅读,并在阅读中思考“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的?”“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什么样的桃花源生活?”这两个问题的提出能够让学生的阅读更具目标性,更有助于学生去全面的看待该篇文言文。在大家阅读结束后,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在分享自己看法的同时投入到了互动讨论中。显然,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使得大家自觉进入到了对文言文的深入探究中,从而有效拓展了文言文的学习深度,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温故知新,巩固知识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都需要进行温习,只有在温习中才能有效巩固知识。在文言文学习中,既需要学生去识记生字词,还需要学生记住字词的含义,另外还有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可见,文言文的学习难度和记忆难度都极大,这也意味着温习在文言文学习中是非常必要的。所谓“温故而知新”,教师要想帮助学生巩固文言文知识,就要做好对学生的温习指导,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温习习惯,从而将学过的知识真正为己所用。
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我通常会适当的对之前所学知识进行提问,以借此来培养学生的温习意识。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温习的技巧,我也会适当的进行温习指导。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我询问大家是否有记笔记,在学生给出肯定性的回答时,我观察了学生们的笔记,并告诉大家:“笔记要记的是重要的内容,同时要有分类,这样复习的时候才不会乱套。”之后,我告诉大家,在复习特殊句式时,不能死记硬背,要去理解,并学会举一反三,如: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显然,这是一个宾语前置,那么什么情况下会进行前置呢?“弗”表示否定,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通过这一指导,学生们不仅意识到了温习的重要性,更对如何温习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总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作文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初中生感受文化魅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当代教师理应重视对文言文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以借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重视度。
参考文献:
[1]牛胜国.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探索[J].学周刊,2019(33):70.
[2]王兴国.优化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之我见[J].成才之路,2019(28):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