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繁荣的文化知识在此时发芽,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此时生根。然而,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德育教育因此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师要想收到理想的德育效果,必须注意联系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或策略,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中正确开展德育教学进行了探究,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迪。
关键字:小学语文;德育教学;认识字词;理解文章;日常习惯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传授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加强学生的思想修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是一门将知识与思想完美结合的学科,在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恰当地利用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与教学感悟,我认为我们可从以下三点着手:
一、从认识字词着手,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学习的基础就是字、词的学习,只有掌握了常见的字、词,学生才能理解句意,才能读懂课文,进而畅游书海,领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由此可见,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自然,我们也应该抓住字词的教学,将其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可以通过分析字形的方法,让学生在掌握汉字结构的同时,学会做人的道理。比如,在教学“乳”字时,我向学生们介绍它的来源,甲骨文中的“乳”字是母亲抱着孩子喂养的简笔画:母亲张开双手去抱亟待哺乳的孩子,由此引导学生联想母亲哺育自己的辛劳,回想父母在生活中对自己浓浓的爱,感恩父母将自己养育成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乳”字的理解,而且起到了良好的德育作用。再比如,我在教学“谦让”一词时,向学生解释了它的含义:谦虚地礼让或退让,接着介绍它久远的出处,让学生知道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应该让它继续流传下去,从而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通过详细地介绍这些字词,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应用字词,而且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品质,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从理解课文着手,把握文章主旨
从理解课文入手开展德育,就是指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要善于发现课文中的德育因素,根据课文的主旨或者精彩语句,进行合理地扩展、延伸,通过设置有关的问题,将学生的思路引入到道德方向。
在教授课文时,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的文章布局、段落层次、文学常识,而且要重视学生精神层面的提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与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比如,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就先要求学生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并且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狼牙山五壮士的什么事?学生读完一遍后,选择学生回答: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五壮士为了掩护部队转移,牺牲自我,纵身跳入悬崖的故事。然后我要求学生再读课文,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这几句话,体会壮士们对敌人的仇恨之情,感受壮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更加深刻地把握课文主旨。通过两次阅读课文,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而且使他们体会到了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忠于党和人民的高尚品质,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此外,借助这篇文章,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思想水平。
三、从日常习惯着手,培养良好品质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对个体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习惯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催化剂,也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奠基石。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也是促进学生形成高尚品质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当从学生的日常习惯入手。比如,在路上遇到长辈要及时问好,上课前先喊“老师好”,同学遇到困难伸出援手,在公交车上给老人、孕妇让座,放学回到家帮父母做家务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是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开端,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向学生普及这些优良习惯,要求他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切实做到这些事情,从而不断地潜移默化,不断地增强他们的个人修养,最终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采取从认识字词、理解课文、日常习惯等多个方面着手的方法,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收获语文知识的同时,收获精神世界的充实,真正达到“教书”且“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莉文.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方法初探[J].时代教育,2017(6):191-191.
【2】吴耀雄.小学语文德育的有效途径解析[J].中华少年,2018(2):10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