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弓箭文化的演变与传承

发表时间:2020/3/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7期   作者:周乾坤
[导读] 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年来社会上对文化遗产的关心与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摘  要: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年来社会上对文化遗产的关心与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理解也逐渐由物质层面延伸到了精神层面,从原来的物质文化遗产领域逐渐向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拓展。但实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仍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
        本文以锡伯族弓箭文化为例,描述了锡伯族弓箭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锡伯族弓箭文化演变的进程、弓箭文化对锡伯族的影响;从锡伯族著名射箭运动员和教练员和锡伯族射箭运动学校两个方面论述了锡伯族弓箭文化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影响;分析了锡伯族弓箭文化现状,最后从教育传承与民间传承两块谈论锡伯族弓箭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锡伯族;弓箭文化;代表性文化;传承
一、锡伯族的弓箭文化
        (一)锡伯族弓箭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在锡伯族的经济发展历史上,锡伯族的弓箭文化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总共发生了五次变化,由最初的生产性文化到军事性文化再到群众民俗性文化最后发展到到现代竞技体育文化,再到今日的民俗旅游文化,这五次大的变化。纵观锡伯民族历史的每一次重大转变,我们可以得知绝大部分原因是由于骑射技艺和弓箭文化所造成的,这也因此给锡伯民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朝时期,清政府就借着锡伯族强大的“骑射力量”出征云南,驱除走了来自缅甸的敌人,出征西北,平息了部落的叛乱,同时也出征了四川,征服了金川的叛变。十九世纪,又相继歼灭新疆张格尔叛匪收复南疆四城、粉碎伊犁苏丹汗、抵抗沙俄入侵收复伊犁等。在以上这些战斗中,锡伯族的这股力量为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锡伯族人民也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和精湛的骑射技艺,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作为一个一生伴随着弓箭文化底蕴的民族,锡伯族很好地将中华儒家这种博大精深的思想继承了下来。在每次的射箭比赛中,射箭之前对手双方都会相互致意,这也成为当今射箭比赛中的一个射礼。其实对于观众来说比赛的结果已经不重要了,人们都只是在欣赏这种弓箭比赛营造的氛围,以此来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使它进入世界。
        (二)弓箭文化对锡伯族的影响
        锡伯族的弓箭文化对于民族的发展具有文化先导性的作用,不但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并且在锡伯族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促进锡伯族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主要的作用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在民族精神文化的进展和融合创新中,弓箭文化的发展对于民族文化和融合具有指导作用,促进锡伯族民族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在对于民族发展中的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融汇贯通的作用,不但可以提高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同时带动整个锡伯族的文化发展。第二,在民族经济的发展中,弓箭文化为锡伯族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和引导的作用,通过弓箭类竞技比赛提高民族的经济收益,带动整个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演变。第三,弓箭文化的发展为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榜样和指导的作用,带动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进一步带动各民族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进程,带动各民族的民族文化的复兴和经济发展。
二、锡伯族弓箭文化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影响
        (一)锡伯族著名射箭运动员和教练员
        1959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来自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普通农民金中获得了射箭比赛的第三名,并打破全国记录,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摘得第一枚奖牌。郭梅珍、汝光、巴永善等锡伯族射箭手,也在各中大型赛事中都获得过金牌。上世纪70年代末锡伯族女运动员郭梅珍在第四届全运会上一炮打响,独获4金,锡伯族运动员的身影便频繁出现在各个射箭赛场的领奖台上。第七届全运会上,巴永善、汝光、志勇“三箭客”合力夺得团体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一时间新疆射箭运动令世人瞩目。此后,巴永善又先后两次在全国射箭比赛中打破世界纪录。以锡伯族射箭运动员为主的新疆射箭队在国内各大射箭赛事中位列前排。从察布查尔走出去的锡伯22族射箭英雄们驰骋箭坛,4人成为国际健将,15人为国家健将,48人成为国家一级运动员。但是之后,由于种种原因,锡伯族射箭运动员就难以在射箭赛事中拔得头筹,直到永富军、薛海峰的出现,锡伯族射箭手才又一次令世界瞩目。
        (二)锡伯族射箭运动学校
        1.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伊犁河谷盆地伊犁河南岸和中天山西端,是新疆通向中亚世界的交通要道之一,是古代丝绸北道和南北疆交通古道的必经之地,素有伊犁门户之称。这里是全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有锡伯族人口2万余人,他们是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奉命从盛京(今沈阳)西迁新疆去戍守祖国西北边疆的锡伯族的后裔。
        1992年,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射箭运动学校正式成立。射箭运动学校成立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射箭运动员和教练员,为国家的射箭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锡伯族学校
        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锡伯族九年一贯制学校成立元2004年9月,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西北部,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少数民族学校。教育辐射三乡(镇)的30个行政村,拥有教职工126人,少数民族教师51人;学生721人,锡伯族学生占33.1%。为弘扬锡伯族射箭文化,沈北新区聘请了来自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射箭教练高德昌,于2008年3月在正式开设射箭课程,开创了北方学校开设射箭课的先河。学校射箭队成立后,成效显著,在辽宁省和国家级比赛中屡次取得优异成绩。2008年在辽宁省的年度射箭比赛中,两名学生进入了个人比赛前八强,一人获得铜牌,一人获得第六名。在同年9月中,在“奕时代杯”射箭比赛中,喜获女子团体第一名,个人第三名、第六名的好成绩。2009年3月兴隆台锡伯族九年一贯制学校被命名为“辽宁省射箭项目重点学校”,2010年1月被命名为“国家级射箭重点学校”。学校建队以来,获国家级团体冠军三次亚军、四次,季军三次,省市级团体和个人冠军四十余次,特别是张春清同学获伦敦奥运选拔赛第五名。2016年9月以来,射箭队在校长张明波的精心策划下,实施了军事化管理,射箭队员的宿舍重新翻新,射箭队每周召开例会,每次比赛结束后召开总结会,塑造了射箭队员钢一般的意志与血一般的豪情。“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已经深深刻在兴隆学校射箭队每一个射箭人的骨子里。2017年辽宁省射箭锦标赛于7月27日至8月4日在盘锦市体育场举行。经过一周紧张激烈的比赛,由沈北新区兴隆台锡伯族学校射箭队组成的沈阳市代表队包揽了男子乙组双轮全能个人冠军、女子乙组双轮全能个人冠军、男子团体冠军、女子团体冠军,共获金牌总数12枚,奖牌总数27枚。[1来源:沈阳教育网,沈北新区教育局,日期2017-8-11]
       
       


三、 锡伯族弓箭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锡伯族弓箭文化现状
        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本应该受到世界的瞩目,受到全中国人民的爱护,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但现实是锡伯族弓箭文化正在逐渐衰弱,具体有以下四点体现:
        1.寓教于射教育形式面临失传
        射艺是中国传统的射箭运动之一,是当代儒家学说中的六艺之一的“射”发展而来,在西周发展成作为陶冶性情之用,是中国民族体育、艺术和文化的合体,包含对射者品德、心境和意念励炼的哲学内蕴。对于锡伯族而言,会通过射箭让少年或青年人从中不断的塑造坚毅的品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磨练较好的射术心理,进而达到寓教于射的目标。但是从目前来看,不管是在传播上,还是在发扬和传承上,寓教于射的教育形式逐渐地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
        2.射箭训练在内容和形式上面临濒危
        1959年,国家体委开始强烈推广西方射箭竞技体育运动,这导致全国的弓箭训练模式将面临着重大的改革。对比以往锡伯族弓箭技艺训练模式,锡伯族的射箭在训练内容上绝大多数已经采取了西方的竞技体育训练模式,意味着锡伯族传统的弓箭技艺训练形式被取代,传统的弓箭竞技比赛的内容也将遗失。而传统的以礼仪修养和爱国主义作为主题的比赛形式将会在程序上、规则上和赛制上都被现代西方体育的内容所替代了。不仅如此,传统的生产性射猎祭祀仪式表演也逐渐消亡。所以不管是从射箭训练的内容上,还是形式和主题上都使得传统的内容面临濒危。
        3.弓箭制造工艺面临失传
        锡伯角弓用的箭可分为三部分,即箭头、箭杆和箭羽。因为角弓过去常用于战争和打猎,所以箭头是扁平形而非圆形。而现在比较多见的圆形箭头,只见于用于体育赛事的弓箭。[ 中国新闻网,新疆锡伯族角弓制作传承人:千年制弓工艺不应断代,2016-01-08]然而,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乃至整个新疆,对弓箭感兴趣锡伯族年轻人已经寥寥无几。

而作为锡伯族传统弓箭文化研究的重要物质载体,锡伯族弓箭文化的直观的体现便是弓箭的制造工艺。由于目前的时代环境对于弓箭的需要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这就使得弓箭丢失了生产工具、作战武器的功能。并且在原料上也很难获得牛筋、牛角、鱼胶等原材料,导致了锡伯族传统的弓箭制造工艺面临着失传。
        4.弓箭相关的文化作品的濒危
        改革开放以来,时代的变化决定了在锡伯族生活当中,以射箭作为主要内容的相关文化艺术创作和文艺作品等开始逐渐被人们淡化,特别是当前很多有关弓箭的艺术作品更是要面临着绝迹了。就算在锡伯族的弓箭文化作品中,基本也都是很久之前的作品。新闻报道等媒体途径也是很少有涉及到传统弓箭的描述。正是因为当前弓箭文化的研究类作品少之又少,导致了弓箭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市场占有份额也随之越来越小。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社会上对文化遗产的关心与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理解也逐渐由物质层面延伸到了精神层面,从原来的物质文化遗产领域逐渐向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资源,在对其保护的同时即可作为文化产业来保护与研发。就我国学术界与实践界的研究近况来看,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发展越发迅速,如对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详细分类、健全保护机制、建立管理体系、完善法律保护体系等,都为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前提。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现状来看,发展速率则相对缓慢,无论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分类方面,还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来看,整体上都显得相对薄弱。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文化遗产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根源所在,因而必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充分重视。
        (三)锡伯族弓箭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教育传承
        教育传承,主要指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锡伯族的弓箭文化。学校教育对锡伯族弓箭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介入,使得原本以传承人脑海中的“记忆形态”而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为现代教育系统中以教材、课程等为载体的“知识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授方式也由口耳相传式“师徒传授”转化为以各种现代教育手段进行传授的“师生传授”,从而弥补了非遗传统自发式传承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以一种稳定、高效并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方式进行传承。
        如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锡伯族学校基于地域特点、历史特点和教育对象特点建成锡伯族文化展室,射箭馆等文体设施,为锡伯族文化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态势。在弓箭文化传承上,专门聘请了新疆籍的锡伯族射箭教练高德昌,在学校开设射箭课,寓教于乐,从小培养射箭人才,较好的保护和传承了锡伯族的弓箭文化。
    2.民间传承
        为了能让现有的锡伯族传统弓箭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以及相关的文化部门已经在落实传统弓箭文化的保护工作。其实在民间,初具规模的射箭比赛已经开始被延续和传承,也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研究者对锡伯族的弓箭文化发展开始关注和探讨。2002年到2007年期间,民间出现了很多对锡伯族弓箭文化进行研究的群体,不仅成立了锡力旦弓箭制造厂,还对传统的射箭器材进行了研究。发表出版《锡伯族弓箭文化》系列论文及宣传册和《中华弓箭文化》,并成功申报了锡伯族制造技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立中华传统射艺研究,构建研究网络体系,对锡伯族的弓箭技艺、射箭文化进行研究;对爱国主义教育、锡伯族传统射箭比赛以及传统的射箭表现形式和民族礼仪及文学艺术等进行研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冲击的影响,为了能更好的传承锡伯族的弓箭文化,要与时俱进,确立具有系统性与科学性的射艺培训制和阶级制,并把这当做课程内容在学校中进行宣传,通过具体的实践使得锡伯族的传统弓箭文化能够更加的规范和更好的传承,除此之外,还需更加对弓箭文化进行关注,强化各界人士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使得传统的弓箭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
       
       
       
       
       
       
       
       
       
       
       
       
       
       


结  语
        弓箭文化是我国的一项文化艺术珍宝,在我国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锡伯族弓箭文化是一种民族文化,更是一种民族精神,代表着历史上人们对于竞技精神的肯定和努力拼搏的精神,代表着锡伯族人对于生命的追求和热爱,对于弓箭文化的崇拜,代表着民族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锡伯族弓箭文化是锡伯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守护、传承和发展。传承锡伯族弓箭文化其目的是让这种弓箭文化所代表的忠于祖国、爱国奉献的民族精神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作者简介:周乾坤(1994-),男,汉族,籍贯:安徽省亳州市,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社会学,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
           
       
       


参考文献
        [1]李云霞.锡伯族文化探微[D].2010.
        [2]张敬媛.满族的骑射[J].满族研究.1987.04.
        [3]李衡眉.生子扎弓箭习俗的渊源[J].民俗研究.1989.03.
        [4]王子林.清代弓矢[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01.
        [5]王国兴.珞巴族的弓箭与狩猎[J],西藏体育.1995.01.
        [6]李金梅.路志俊.古代西陲地区的弓箭文化[J].体育文史.1999.02.
        [7]刘英林.武文.对中国弓箭文化的研究[J].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2001.03.
        [8]海云,红霞.乌孙山下的“弓箭部落”[J].丝绸之路.2001.06.
        [9]杨万友,藏族跑马射箭起源新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06.
        [10]麻秀荣.那晓波.清代八旗索伦的骑射教育[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02.
        [11]仪德刚,张柏春,北京“聚元号”弓箭制作方法的调查[J].中国科技史料.2003.04.
        [12]仪德刚.清代满族弓箭的制作及管理[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3.
        [13]阿布拉江·乌迷德雅尔.维吾尔族弓箭文化简论[J].民族文学研究.2004.04.
        [14]马廉祯.中国射箭研究综述——以部分期刊和书籍为主[J].体育文化导刊.2004.(10)11.
        [15]王开文.朝鲜射技的历史成因及社会现状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