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儿审美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幼儿审美教育的意义、特征、实施方法做了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幼儿; 美育 ;研究;重要;
美育即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广义地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道德与智慧的目的。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幼儿对审美活动的喜好,提高幼儿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审美活动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是后天有意识的艺术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审美能力制约着学前儿童艺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幼儿普遍喜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乐曲、富于变化的形体,即使在婴儿阶段也会注重和喜爱这类刺激。而且,幼儿心理的可塑性大,布满好奇心,轻易培养审美喜好。
1、幼儿审美教育的意义
审美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伟大进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意义。
1.1.幼儿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伦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是人之“善”的本性。以美术活动为例,幼儿以其内心的需要出发,通过色彩、形态等造型语言来进行表现,并将这种表现传达给观众(家长、教师、同伴)。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体验到幼儿创作时的感受,对其造型和表现流露出赞许之情。观众的同感和赞许反馈回幼儿,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幼儿对自我表现的自信、喜悦等良好的情绪体验。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自由创造的快乐体验,其创造力和自我表现的愿望被不断激发,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也得到培养。
1.2.幼儿审美教育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有着明显的分工。每一半球的功能独立、完整,又是相互配合的。医学探索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左半球主要具有言语的、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的功能。左右半球能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任何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艺术活动、科学活动都必须依靠于大脑两半球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补和协调才能进行。上述探究表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审美活动主要是由大脑右半球支配的,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大脑的健康、协调发展及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开发。
1.3.幼儿审美教育有助于幼儿一般聪明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所接触到的美的事物及创美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他们从事审美活动时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功能,有助于幼儿一般聪明的发展。已有很多事例表明,在幼儿期就有浓厚的审美活动喜好并经常参加审美活动的幼儿,他们上学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识结构的学习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强、思维灵敏、想象力丰富、动作灵敏协调、感情充溢等特征。
2、幼儿审美教育的特征
幼儿期审美的特征幼儿期是个体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交际”的范围也日渐广泛,不再局限于家庭的狭小天地,而且有了众多的同龄伙伴,并在不同游戏中形成了一个“儿童社会”。“儿童社会”不仅满足孩子渴望参加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种非凡形式的审美实践活动,但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审美标准,在活动中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因此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2.1.大多注重审美对象的外形美,对那些鲜艳、活动、富有儿童情趣的审美对象易产生美感幼儿喜欢漂亮的色彩,喜欢有趣的,非凡是以小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和节奏感强烈的儿歌。在文学欣赏中,他们喜欢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艺术形象。幼儿故事中的小羊不能是呆板地站着,而是咩咩地叫着:小熊是吧嗒、吧嗒地走过来的,小花猫是喵喵地叫着跑过来的……。可见幼儿对作为审美媒介的文艺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色彩等方面都有着非凡的要求。
2.2.情感强烈、外露、不稳定。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情感是构成审美心理的要素。幼儿在审美过程中,情感活动十分强烈。孩子来到野外,看见花呀、草呀、小动物呀,会兴奋得又蹦又跳,甚至在草地上打滚,表现出极大的审美愉悦。孩子在听故事时听到伤心处会掉眼泪。同时,幼儿的美感体验并不深刻,且缺少稳定性。如:有的孩子正在玩积木,可看到其他小朋友玩娃娃家有意思,就会扔下积木去玩娃娃家了;有的孩子在纸上画小房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用橡皮泥捏小鸡,他又觉得捏小鸡有趣,跑去捏小鸡了。孩子越小,这种表现越突出。
2.3.审美想象日渐丰富,且带有幻想色彩。在审美活动中,幼儿的想象是大胆而又奇异的。孩子编的故事怪诞离奇,会令人目瞪口呆。游戏中的想象更为丰富,树叶、瓦片、小草,在他们眼中简直是世界上最美的餐具和佳肴;儿童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异,鱼可以游到天上,太阳、小鸟、云朵却画在地上。同时,幼儿的审美想象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们把自己强烈的感情直接注入审美对象,审美想象则随着自己的感情而变化。如妈妈让孩子画一只小鸭子,可孩子画了四只。妈妈问他为何不按要求画,孩子却说,“一只小鸭子多孤单呀!许多小鸭子在一起玩才有意思。”孩子的回答说明他在画画时注入了自己的感情。
3、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
多年幼教工作的实践,我总结出几点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的经验和感受,简述如下,和同行共勉:
3.1.引导孩子去发现美。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要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自然界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我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孩子观察各种物体的外形、色彩,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原因。在初次欣赏油画《天鹅湖》时,幼儿只说好看,却说不出为什么好看。再次观察时,我让他们观察这幅画的内容、色彩,说画家是如何表现恬静的气氛的。通过启发,孩子们发现灰兰色的天空、深绿色的湖水、白色的天鹅在视觉上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平静的湖水、姿态优雅的天鹅在形态上形成一种静谧的气氛。这些特征构成了整幅画面的静态美,给人一种舒适、闲适的情绪体验。渐渐地,孩子们能够发现四周事物及艺术作品中蕴涵的美了。
3.2.让美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美,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其具体、丰富化。一是创造幼儿的生活环境美。教师要创设出和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让孩子们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请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布置教室,让他们走到那儿都有玩的、有学的,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孩子们拥有一个愉快、满足情趣的天地。并从心底里产生要顾惜、保持美好环境的强烈愿望,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二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语言美、行为美。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活动中有意识地要求幼儿礼貌用语美、谈吐语言美、交往礼仪美。当发生矛盾时用礼貌语言解决新问题。和人交流时有要态度亲切。在描述事物时要尽量运用动词和形容词。因为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其审美体验的产生不只在施教者的说教,更在他所选择和运用审美媒介的感染力。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多采用图片、实物、电影、电视等生动有趣、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并使孩子的多种感官参和审美活动。四是注重渗透于各个教育领域的审美因素。幼儿美育作为和体、智、德并列的教育方面,它渗透于健康、科学、艺术、数学等各个领域的活动中。因为美是一种体验,美的因素无所不在。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以美育人。例如:语言活动中有语言美,数学活动中有数字美、外形美,体育活动中有动作美、造型美等等。教育活动本身应是美的,幼儿美育也只有在各领域中交织、渗透、强化,才能最终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
3.3.要为幼儿提供更多审美实践的机会,幼儿审美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要重视课堂外的教育因素。我们承认自然或人工的教育环境、教玩具、活动材料、教育设施的完美外观、教师的端庄衣着、文明礼貌言行、师幼之间亲切友爱的交往等,都能给幼儿以美感,使幼儿在美的教育中不断发展其审美素质,但是其功能是一些专门的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美育不仅要培养孩子对美的欣赏力,还要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一是教师应引导幼儿多参加审美实践活动,如让孩子进行绘画、泥工、折纸、剪贴、制作小玩具、学习表演歌舞和童话剧等。二是重视家庭、社会对幼儿美育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最早受教育的场所。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文化修养都应成为孩子的楷模,使孩子从家庭这个小天地里处处感受到美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