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要有“时空”意识

发表时间:2020/3/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7期   作者:欧阳娟
[导读] 人的创造性的思维意识进入时空领域愈广愈深,把握客观事物,揭示客观规律的能力也就越强。
        摘  要:人的创造性的思维意识进入时空领域愈广愈深,把握客观事物,揭示客观规律的能力也就越强。作为新课堂下的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深广的课堂,更应该要有强烈的时空意识。本文作者通过一些课例来说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时空意识。
关键词:时空意识、联想、语文教学

        还记得“北国风光,千里冰雪,万里雪飘”“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样的诗句给人以开阔宽广的视野,耐人寻味,这与诗人强烈的时空意识有关。人的思维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而人的思维意识达到的层次,与人的时空意识有关。也就是说,人的创造性的思维意识进入时空领域愈广愈深,把握客观事物,揭示客观规律的能力也就越强。作为新课堂下的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深广的课堂,更应该要有强烈的时空意识。
        一切好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化载体都体现着特定时空中的物质的完美组合,没有广阔深邃的时空背景是很难产生出佳作的。课堂也一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体现强烈的时空意识,课堂便会有了高度与深度。
        一、充分研读文本,进入情景。
        深度研读文本不是对知识内容的深度挖掘,而是强调知识背后的学习价值,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方法的运用。深度研读强调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深入文本、研析情感、适度整合、深度对话,是一种注重学生思维培养,在文本、学生、作者之间建立有效联系的一种教学方式。要有创造性的课堂,首先还需要以教师对文本的熟悉为基础。备课的时候必须对文本的现在过去将来进行充分的了解。任何一篇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特定时空的特点。它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文字所表达的画面和其中的道理,也包括一幅幅藏于静静的文字中的活动的画面,还包括作者完成文章的历史、心理等背景。教师要在大于作品所展示的时空跨度内,体验作品的情景,把握作品的主题,更深刻地品味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只有在充分研读文本后,进入情景中才能寻找最佳突破口带领学生进入广袤深邃的时空!
   例如古诗教学中,我们发现一首诗就是一段历史,那些千古传诵的诗歌,大部分都是诗人真实生活的写照,读着一首首诗歌,仿佛是踩着历史的脚印一路走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不畏险恶、独立孤傲的情操。"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揭示了南宋统治阶级忘记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丑陋嘴脸。"陆游写《示儿》其时八十五岁,一病不起,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千古绝句。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弄清作者创作背景,才能加深理解,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情景。
        二、教师要善于相关联想。
        意象是诗歌教学的灵魂,传递了诗歌无穷的魅力。但一些课堂上,只是让学生机械的记忆意象的含义,而没有细致分析每一个意象所包含的情感。

深度研读文本就要从整体上调动学生的审美感觉,沉浸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以送别诗为例,诗歌意象主要集中在空间、时间、环境三个方面。从空间来看,包括灞桥、长亭、塞上、阳关、古道、南浦等;从时间来看,包括秋、夕阳、落日等;从环境来看,包括柳、酒、月、水,孤舟、孤帆、马、扬花、春草等。绝大多数诗人在创作诗歌时,都不是单一使用,而是综合选取意象。学生在鉴赏诗歌时,由于缺少一定的文化积累,往往会忽视这些特定的具有较深意蕴的事物。?在特定的时空中,一切事物都能依据一定的规律联系起来。从现象看,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但仔细观察,却是有联系的。其实,各个学科也存在联想的问题,数学、语文、外语、历史、地理等各科知识,在特定时空中都是有联系的。不进行联想,教师就有可能把各学科看作一个个孤立的个体,上课就容易固步自封,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创新性。以陶渊明《饮酒》为例。这首诗抒发作者归隐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情。作者远离了都市车马喧嚣的环境,不再受尘俗烦扰,面对大自然而物我两忘。诗人以宁静欣慰的心态写景,又以景物烘托自由自在的心绪,情景交融,耐人寻味。在上这节课时,我在黑板上作了一幅简笔画,来描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美意境。同时,我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描画陶渊明的神情仪态。之后,我让他们选择,要么用语言,要么用画笔,描绘一幅陶渊明的肖像画。如此,学生的联想天地一下就打开了。
        三、教师要适当地外延扩展,追远溯古,与时俱进。
        外延扩展是由近及远的一种思考方式,是不断扩大思考空间的思考方法,从较大的时空范围内看问题,就会获得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材料,也更容易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素材,有助于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例如教学《女娲补天》,时间上可适当了解从远古到现代人类科学的发展,空间上可溯及中国、外国神话。《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其时空范围是宏广的,全城的时空特色,作者尽收笔下。时空外延扩展开去,写出了远行者今后生活的孤单寂寞,也写出了诗人对朋友今后生活的牵挂与关怀,表达了作者和送行者双方心底深刻、真挚、复杂的感情。又如教学毛泽东诗词《咏梅》,可将陆游的《咏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进行对比教学。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根据有关知识不断扩大思考问题的时空范围,让学生逐渐养成从较大的时空跨度看问题的习惯。当然,这种外延扩展要把握“度量”,过分地外延扩展就失去了课文的本色。
        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冥想思考。
        运用冥想思考可培养学生对时空的感应力。教师可让学生闭目凝思,引导学生思维意识在特定的时空中,感受课文提供的内容,要求学生想得越广、越深越好,立体感越强越好。如教学《听潮》,读后可让学生闭目感受文章的内容,将文字转化为活动的画面,在思维所创造的特定的时空中,品味大海的美,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立体的、运动的观察事物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特定的时空中感受生活的能力。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了时空意识的体现,不仅有助于语文学科本身的学习,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也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舞台。也祝愿教师能编织着教育的梦想,并一步步把它变成现实,找到自己探索追求的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