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对城市进行海绵规划时,通过渗透、调蓄等设施减少雨水径流量,减少市政排水管道的雨水量和溢流量,促进雨水积存、渗透和净化,提高雨水利用率,有效防治内涝灾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雨洪管理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调控能力,进一步加强所在地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管理;问题与对策概述
中图分类号:6633.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城市发展的政府管理工作中创新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推进政府生态职能转变,强化绿色政绩作用,全面提升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能力。缓解所在地区内涝的现实问题,进一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Y市旧城区的改造提升和新建区的开发建设提供示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城市的海绵建设提供借鉴[1]。
1海绵城市建设维护存在的问题
1.1雨水基础设施多、管理难度大
海绵城市维护管理涉及市政排水、园林景观、道路交通、建筑、水利等多专业,是一项任务繁重、周期长的项目。海绵设计中应用的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渗透塘、渗井、渗管/渠、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管理各有特点,进一步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1.2传统管理方法管理效率低
海绵城市工程不仅内部设施构成复杂,且在管理中涵盖政策、资金、公众参与多方面,无法套用传统的雨水排水系统管理模式,而是追求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需要采用更加智慧、有效的管理措施,将建设区域分门别类,根据小区、学校、道路、公园不用的设计特点和使用特点,制定对应的管理方案。
1.3运营阶段资金投入不足
海绵城市建设阶段的投资估算为每平方公里为1亿元~1.5亿元,财政资金已在建设阶段被大量消耗,面对长期的运营费用,财政补助压力过大,试点期满后脱离了国家财政的定额补助,实际运维费用来源将成为制约海绵城市持续发挥效用的重要因素。
2海绵城市的维护管理对策总结
2.1海绵设施维护注意事项
常用的海绵低影响开发设施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构造如图1)、渗透塘、渗井、渗管/渠、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项目管理方加强对维护人员的技能培训,安排专人定期检查养护海绵设施,后期维护注意事项现归纳为:(1)设施中的植物应及时修剪补种、清楚杂草、防止病虫害;(2)应及时清理进水口、出水口、溢流口的垃圾与沉积物,避免堵塞或淤积导致流水不畅[2];(3)当调蓄设施空间的雨水排空时间超过36h时,应及时置换树皮覆盖层、表面种植土、填料;(4)设施中的前置处理设施沉积物淤积体积大于调蓄容积的50%时,应进行清淤。(5)为预防误用、误饮,应在设施周边、出水处设置警示标识、栏杆等设施;(6)定期检查泵、阀门等设备是否正常工作;(7)定期监测大型调蓄设施排空时间是否达到设计要求;(8)明确屋顶的产权问题,目前我国绿色屋顶主要为业主自主管理和委托物业公司管理。管理人员应注意详细记录维护工作的内容,收集系统数据,分析系统运行状态是否正常,总结常出现的问题用于指导今后的设施设计施工,使海绵设施能长期发挥其景观生态效益[3]。
图1下沉式绿地典型构造示意图
2.2利用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构件
海绵城市监控平台海绵城市建设不同于传统雨水排放系统,因此管理难度大,特别对于人口密集的老旧城区改造,若采用传统的方法管理难度高,借助模型、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建立综合管理系统,有助于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合理性以及全生命周期的运行效果。上海临港新片区采用海绵城市智慧管控平台,集硬件检测设备和软件系统为一身。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结合GIS+物联感知网络构件智慧管控平台,多方面全方位监测该地区海绵城市运行情况。智慧管控可根据台风预报情况,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制定事宜的防洪调度方案,改造后的临港最终经受住了“利马奇”的考验。江苏省镇江市为首批海绵改造试点城市,为有效管理29km2示范区的海绵城市系统,建立了基于在线监测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模型应用技术的给排水行业数字化管理平台,用科学方法处理、管理、运行数据,使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全面保障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4]。
2.3探究新型建设运营模式
加强维护资金保障海绵城市工程的运营维护周期长、内容复杂、技术要求高,因此运营维护费用也很高。相比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巨额投入,财政补助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各试点地区正在积极探索相关解决办法,如利用“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金进入,通过共建项目公司、捆绑优质项目、配备资源、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调动市场力量参与建设。青山区南干渠海绵城市PPP项目作为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两大示范核心之一,项目总面积约3.84km2,惠及周边近10万居民。项目期限内政府付费总额17.9亿元,可用性付费:2.011亿元每年,运营维护绩效服务费2267万元每年。探索提高社会资本提高经营性的机制,从而抵减海绵城市PPP项目的政府付费。探索海绵城市与城市房地产开发、特色小镇、旅游景区开发等片区建设的有机融合,鼓励片区开发与综合运营商联合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营,共同推动片区开发建设,带动片区土地价值提升,并将部分价值增值用于支付海绵城市PPP项目的政府付费[5]。
2.4加强海绵城市科普,促进公众参与
海绵城市作为公共建设事业,需要最大受益群体的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因前期海绵城市的建设尚处于探究摸索阶段,建设过程中难免出现不用程度的问题,影响公众日常生活的便利性。即使国外许多地区已有丰富的经验可参考借鉴,但是气候、地理、人文方面依然存在许多差异性,许多问题弊端只有在实施过程中才能显现,难以事先预防,这条道阻且长,不仅需要技术人员的参与,更需要广大群众的支持。利用现代各种传媒手段对公众进行海绵科普宣传。对于在建项目,在施工围挡、外围宣传栏设置醒目的项目介绍,宣传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意义。经营海绵城市建设网站、开通公众号,定期发布相关小常识、政策解读。
结论
海绵城市理念立足于我国实际国情,对缓解和应对当前面临的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政府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主体,亟需强化生态职能,构建适宜所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政府管理新模式。从生态、社会、经济、技术等多方面进行管理研宄和创新,以市场化方式调动广泛的社会资源,共同探索更适合国情市情的海绵城市善治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城市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共处、共建、共享、共贏。
参考文献
[1]武朝阳.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9(35):239-240.
[2]郑苗苗.城市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论的运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35):117-118.
[3]丁其杰.初探海绵城市雨洪基础设施规划途径[J].建材与装饰,2019(35):125.
[4]周庆.浅谈住宅区园林绿化设计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要性[J].建材与装饰,2019(35):126.
[5]夏婉菲.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9(35):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