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生态补水的初步思考 李卫华 李卫华

发表时间:2020/3/16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   作者:李卫华
[导读] 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河北分局  河北石家庄  050021
        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而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人民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生态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华北地区生态需水将会有较大增长,如果能对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配置方案和调度计划做进一步有利于生态修复的调整,将会更加有力地支撑工程沿线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在保证受水区城市供水安全的前提下,实施跨流域生态补水,是推进华北地区河湖生态修复与保护的一次实践探索,是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生态效益的体现。鉴于此,文章对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生态补水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干线;生态补水
        1中线工程设施、设备及用水环境条件分析
        1.1自然河流
        从实施情况看,中线总干渠主要依靠退水闸作为放水通道向交叉连接的自然河流补充生态用水。目前,中线工程全线共有97个分水口,54个退水闸。几次生态补水,全线共启用退水闸30座、分水口68座。利用现有退水闸作为生态补水通道,不需要增加额外工程投入,条件较为有利,但退水闸作为非常规性设施,在向交叉河流生态环境补水时,需加强人员值守、工程巡查、水位及水面线观测、安全监测等工作,以保证工程运行安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需要注意:
        1.1.1人员及设施设备配置
        中线工程设计中退水闸为无人值守状态,但大多与下游侧紧邻的节制闸位置较近,属于同一个闸站范围内,利用退水闸向交叉河流放水时,可由原有节制闸值守人员兼职负责退水闸工作值守;其他与节制闸不在同一位置又无人值守的退水闸,可以在退水时临时增加人员加强值守管理。
        1.1.2相隔渠段的输水能力
        中线工程各渠段的输水能力、输水过程均经过系统严密的计算和设计,使用退水闸向交叉河流输送生态环境用水会影响相隔渠段的水面线,生态补水时,需要对干线水面线、输水过程重新计算,加强调度控制,防止造成渠段水位过快变化。
        1.2地下水
        地下水补给主要面向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华北平原浅层超采区主要分布于山前冲洪积平原一带,按地域可分为太行山前冲洪积平原和泰沂山前冲洪平原。泰沂山前冲洪积平原距离中线总干渠位置较远,可以不做考虑。太行山前冲洪积平原由多个冲洪积扇组成,由东北向西南分布有永定河、拒马河、滹沱河、漳河、沙河、安阳河等冲积扇,以滹沱河为界,以北的扇群规模大、含水层颗粒粗,富水性强,适宜地下水入渗补给。根据选定的冲洪积平原区域,与中线干渠相交叉的河流主要有洺河、七里河、白马河、滹沱河、北沙河、唐河,另外一亩泉河也可通过保定市的水系获得中线水源,且入渗条件较好,具备建设地下水库的条件。试点实施的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3条河流为期近一年的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补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试点工作自2018年9月13日开始,于2019年8月底结束,补水总量达到13.9亿立方米,地下水回补影响范围达到河道两侧近10公里。沿河地下水位显著提升。由试点情况看,将自然河道作为地下水补给区域时,河道除了具备直接引用中线水源和较好的入渗条件外,补水前还应对已破坏、占用的河道进行整治、恢复,对相应的占用予以清除,同时对排污口进行封堵。如利用中线工程调水直接补给自然河道之外的地下水入渗场地,可先通过退水闸补给相应的河流,一部分水量用于河流本身的生态基流,另一部分引至河流冲洪积扇区的地下水入渗场地,补给、涵养地下水。


        2进一步完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水的建议
        2.1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实现常态化管理
        根据多年汉江上游气象、降雨和来水条件,结合丹江口水库防洪、发电和正常供水要求及水库工程安全运行条件和中线工程输水能力,科学核算可利用生态补水量,制定生态补水的调度规则。根据可调度的生态补水量,结合各省上报的生态补水规划及输水工程运行能力和条件,制定年度生态补水计划,提交水利部核准。工程管理单位根据水利部批复的生态补水计划,根据当年丹江口动态的来水情况,按照相应的调度规则,具体实施补水调度工作。
        2.2编制科学的实施规划
        中线工程生态补水区省级人民政府应根据水利部分配本区域的生态补水规模,围绕补水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制定科学可行的规划。规划应从地表水流量保障、地表水水质改善、区域地下水回升,补水区水生与陆生生态系统恢复和景观构建等多维度、大系统综合考虑,与当地河道生态修复治理结合,在充分论证和全面系统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合理规划补水区域、补水需求量、补水时段、补水配置工程等。规划应合理设置不同阶段可考核的生态补水目标,如地下水位回升量、回升范围,补水河道水质标准、补水河道断面的生态基流、恢复断流河道长度等,按照这些目标要求,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态补水措施,使宝贵的南水北调优质来水能有序、高效地配置利用,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2.3加强生态补水保护和配置利用监管
        中线工程生态补水区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生态补水管理办法。严格控制生态补水河流、湖泊等水区域的污染源,及时查处非法排污,确保河湖生态补水不被污染。补水地区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严格取水管理,明确生态补水的生态水权属性;生态补水应用于补水区域的生态恢复,特别是用于解决最突出的生态问题;强化技术监控手段,实时监控补水河道水质、下泄流量变化情况,尽可能防止生态补水转变为生产与生活用水。
        2.4加强生态补水的科学评估和监测
        建立一套完善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水评价指标体系,对生态补水地区的地下水位、补水河道水生态系统、补水区域的植被生态系统、局地气候等主要的生态系统表征指标变化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估。按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要求,补水地区应设置一定的监测点和监测断面,配置必要的监测设备,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补水监测系统,获取并积累相关的监测数据。利用监测数据和其他非实测评价信息,定期运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南水北调工程生态补水的实施效果,对补水区域的生态系统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预判,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优化南水北调工程生态补水规划和调度。
        2.5制定合理的生态补水水价,明确生态水费补偿机制
        目前生态补水价格和费用补偿均未明确,势必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水的可持续性,需要生态补水利益相关方协商解决。鉴于生态补水是基于目前已有的工程输水条件,合理利用汉江洪水资源化的增量供水,考虑到生态补水的公益性,在协商确定生态补水价格时应本着“公平性、补偿性、优惠性”的原则确定,价格不宜过高,但应能够弥补中线工程因此而增加的直接管理成本、工程改造和维护成本,并适度分担少部分干线工程正常的运行成本。
        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生态补水,不仅需要做好中线工程调度控制、安全监测、设备设施管理和应急保障等各项工作,还需要受水区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相应河道整治、配套工程实施、规划协调等的配合工作。有关部门及各省(市)应提前规划,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引水、节水和严控地下水超采等,最大程度发挥中线工程供用水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阮本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黄河相机补水量分析[J].水利学报, 2005,36(1):22-27.
        [2]王政祥.南水北调中线引丹江口水库弃水可调水量分析[J].人民长江,2001,32(2):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