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因、现状及展望

发表时间:2020/3/16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0期   作者:陈亮 温小霓
[导读] 摘要:随着整个金融市场的复杂多变,中国市场加大其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我国与全球经济的协同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710071
        摘要:随着整个金融市场的复杂多变,中国市场加大其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我国与全球经济的协同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简单介绍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因,同时分析了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现状,并给出相关展望措施,希望能够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动因;现状;未来展望
        1.前言
        利率是借款人通过为其所借金额承担的代价,也可以被看作是出借人的回报,这对于整个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协调周转或者是投资储蓄等等都有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同时对于整个金融市场货币政策的调节影响巨大,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利率市场化是指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2.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因
        2.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利率市场化是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同时也是在整个改革过程中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化的根本要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直接对存贷款利率进行调控管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稳定整个市场的经济。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央银行对利率进行调整的工作相对来说与市场发展相比缺乏连续性,无法真正有效的根据市场来进行资金的调配,因此其金融调控也不能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与参考价值,真正降低了整个资金的利用效率。所以说必须对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与市场进行紧密结合,推动市场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以及优化配置资源。
        2.2经济金融开放的需要
        在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中,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发展趋势,美国已是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成功案例,同时一些其他发达国家也逐渐开展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工作,中国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就一定要加强自身利率市场的有效改革,从而才能更好的根据市场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加入到整个国际经济金融竞争中,紧跟国际经济发展的节奏与步伐。
        2.3利率管制的消极影响日益凸显
        政府对利率市场进行干预的根本目的是在于能够确保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种利率市场干预化的操作相对来说弊端较多,无法真正有效的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而且整体利率调整起来缺乏主动性,资源配置效率也相对较低,同时由于各大金融机构被严格管制,往往会使得资金外流,甚至如果不加以管理,还会导致各种非法集资现象的严重化,经济极不稳定。
        3.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3.1金融市场不完善
        现阶段国内经济金融市场的发展仍处于前期阶段,市场监管体系仍较不完善,对于具有相关投资资质的机构而言缺乏规模,投资手段也相对较少,进而使得整个金融市场产生了严重的割裂性,相对来说其联动性不强,严重影响到人们对于市场金融利率的合理预期。如果体系不完善将会很容易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下降使利率不断增加,但往往会使得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波峰存在较大的周期差异。另外,还会使市场的流动性大大降低,金融资产替代的可能性减弱,资产之间的竞争不足,以至于抑制创新和经济发展。


        3.2银行业、企业风险加大
        现代经济学研究表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决定了金融脆弱性,而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就在于商业银行,由于利率市场化,银行系统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不确定性,其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尤为突出。随之存贷款利率放开管制,利率波动范围扩大,在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四类基本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中,利率风险将逐渐成为最主要的风险。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对利率管理的自主性提高,易导致商业银行追求利率、忽视风险,通常的结果是利率水平的升高。利率水平升高,一方面会增加企业的筹资成本,降低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贷款门槛降低,可能会有一些企业不考虑自身偿还能力,以高利率盲目贷款,最终导致商业银行坏账增加。加之我国风险管理的人才和经验匮乏,没有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经验的引进机制,利率市场化后的风险问题不容小觑。
        3.3金融创新领域发展不健全
        首先因为整个市场的因素并不稳定,金融银行行业处于相对垄断性较高的行业,有着较为严格的行业壁垒,所以相对来说其可能面临的行业竞争压力也比较小,进而其内部的创新性严重不足。甚至某些地区性银行根本无法在当前的金融大环境下生存,因此往往都只会选择通过扩大业务规模来获得高额的垄断利益,长此以往也就导致其创新性不足。另外其体系也存在较大的问题,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规比较欠缺,无法正确的对其进行引导。国内很多金融机构往往会采用“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对单个领域之间的管理和经营有一定的帮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不同交叉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协同发展,限制了整个金融产品的研发与创新。
        4.利率市场改革的未来展望
        4.1增强监管能力和调控能力
        银行必须具备自我约束能力,同时有关部门要能够适应新的商业银行定价机制,进行审慎性监管。否则,利率市场化改革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大。在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法人的利率监管。各金融机构一级法人统一管理本系统利率,负责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日常利率管理和调整等。人民银行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积极进行调控,加强对行业自律组织的指导,对已经放开的存、贷款利率建立行业自律约束机制。
        4.2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
        为了能够有效防范市场化利率条件下储户面临的金融风险,应该尽快出台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和加快制定金融机构的破产条例制定,从而防范银行出现挤兑风险。存款保险制度的制定主要是用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特别是一些小额存款人的利益,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保证银行体系能够平稳运行。一旦利率市场化后,我国的所有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都将面临着同样的市场风险,而且如果银行业的信息产生不对称,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现象。因此,为了降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一项必做的“功课”。
        4.3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开展,也就促使不同的金融机构所推出自身符合要求的存贷款利率,但是由于缺乏公共监管,往往使得整个市场的利率不够透明化,而利率的透明化是整个市场公众的根本诉求。否则如果大众群体盲目追求高息存款,将会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恶性竞争,进而对后续的金融风险影响较大。所以说一定要建立一套严格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体系,确保整个金融机构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同时还要加大对整个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避免出现各种错误信息,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最后还要加强利率风险指引,从而不断深化市场金融风险意识,最终提升对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管控能力。
        参考文献
        [1]付舒涵,夏冉.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因、现状及展望[J].现代商业(18):158-159.
        [2]张宛婷.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因、现状及展望[J].现代商业, 2018(8):105-1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