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油田信息化模式下的创新管理

发表时间:2020/3/1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8期   作者:舒 铭
[导读] 文卫采油厂采油管理区各计量站、配水间资料信息采集方式均为人工定时采集,各种生产运行参数、职工巡检情况等无法及时有效的传递到管理层
        摘要:文卫采油厂采油管理区各计量站、配水间资料信息采集方式均为人工定时采集,各种生产运行参数、职工巡检情况等无法及时有效的传递到管理层。为满足油水井、站管理的需要,经过认真梳理分析,我们认为数据前端集成化实时采集,后端管理智能化评价为实现油水井、站智能化现场管理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信息化;创新;管理
        一、油田信息化建设形成背景
        油田经过进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开发的中后期,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各专业系统间数据共享程度低,局限于提供的数据和资料,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二、油田信息化管理模式架构
        (一) 改造原则
        整体优化调整,减少层级管理,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文卫采油厂信息化建设以来,一直以“标准化设计、标准化采购、信息化提升”为突破口,改进劳动组织形式,压扁管理层级,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信息化”建设见到明显效果。
        (二) 管理现状分析
        一是管理模式具有系统性和独立性。二是管理模式具有过程性和实时性。三是管理模式具有拓展性和可复制性。统一的生产指挥系统平台展示着不同的现场一次仪表、智能摄像头、示功图等设备采集的数据,通过专家数据库的分析、报警,展示了信息化数据采集的管理与评价体系。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推进着油田的生产管理方式的精细化与便捷化,实现了油田降本增效,这些显著的成绩充分说明油田信息化这种生产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三、油田信息化建设模式取得的效果
        (一) 智能监控可视化,实现油水井、站现场可视化
        针对文卫采油厂管理的油水井数量多且分散,日常巡线任务重的情况,采取立体化监控。及以 “安防综合管理平台系统”为主,班组巡查为辅,对所辖油水井、站进行全天候监控,提高巡检效率。安防综合管理平台系统可以自动提示巡查的异常情况,例如区域入侵时,报警会自动弹出相关图像,并且监控人员可以对报警信息进行“确认”等操作。
(二)数据采集自动化,实现油水井精细管理
        以往是油水井生产数据录取,都是用人工查看计量仪表的方式进行,准确性差、不能实时反映油水井的运行状况。针对这一现象文卫采油厂在完善了油井、计量站、联合站、污水站实时采集和源头数据采集系统,实现数据的远程传送和共享。存储和处理海量的数据,在采油管理区生产指挥系统平台(PCS)展示,并和中原油田生产指挥管理系统进行了集成。
(三)运维管理动态化
1、明确信息化运维体系职能
        信息化管理部门职能:技术管理科是信息化管理职能科室,主要负责组织技术升级、功能开发、系统培训,负责仪表设备选型、材料计划上报及运行管理考核等工作。信息管理站是信息化运维部门,主要负责信息化问题收集及处理,运维队伍协调,通信、网络等用料计划及运维费用上报等工作。
        采油管理区职能:采油管理区是信息化运维责任主体,主要负责日常巡检、保养维护、问题发现及处理上报等工作。
        专业化维护队伍职能:对指挥中心软硬件系统、传输光缆系统、无线链路系统、联合站自控系统等故障,进行诊断、维修与恢复。
2、建立三级运维管理流程
        建立“采油管理区—厂相关科室—运维队伍”的“三级”运维体系,其中:
        一级运维。由采油管理区自行解决,主要负责简单故障处理及日常检查维护。
        二级运维。即采油管理区处理不了的及时上报厂相关科室协调处理。
        三级运维。由信息管理站负责联系运维队伍判断处理,其中原则上指挥中心内软硬件系统的运维由信息化管理中心承担,其他部分的运维由通信管理处承担。
3、建立信息化维保剩余料备案、用料申报、回收机制,及时调剂信息化用料,提高运维速率。


        用料机制的建立,盘活了剩余料的利用与管理,加快了运维速率。信息化废旧物料由采油管理区进行回收、登记,交与物资管理站统一管理。
四、目前运行模式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采集数据存在的问题
1、生产指挥系统(PCS)未充分利用
        PCS系统平台生产管理中的调参、调平衡、间开井等数据录入,调度运行中的重点工作和调度日志等数据录入等。PCS系统平台系统作为生产信息化系统综合应用平台,综合展示信息化采集的海量数据,数据的逐步完善才能更好的应用于生产指挥,缩短问题响应时间,提高生产运行速度。
2、一次仪表数据采集率、准确率还需提高
        一次仪表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无线压力表出现通信故障;部分油井功图换算出的液量还需修正;
3、视频监控问题
        海康智能球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部分球机卡顿的情况,原因主要是因物体遮挡导致无线网桥传输信号不流畅;视频智能报警还需进一步优化,存在误报警、错误报警等情况。
4、采集数据大面积中断的问题
        信息化运行过程中,视频、压力、功图等数据大面积中断的情况有事会发生,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我们要熟悉采油管理区网络链路图,通过网络链路及时查找基站用交换机及光缆走向,核实是哪项出现故障导致数据传输中断,尽快排除问题。
(二)相关系统接入集成问题
         联合站分线计量系统(马寨联合站、明一联合站)使用的是兰州科庆的分线计量系统,因设备协议、接口不统一,无法直接上传接入到现在的指挥系统PCS服务器中,分线计量数据不能共享。根据这种情况,通过重新编制软件方式实现分线计量数据在PCS系统展示。联合站周界防护系统基本部署完成,下步考虑集成在PCS系统平台中。
(三) 下步对策
        一是计划培养光缆熔接人员,实现光缆小问题自身处理,减少光缆问题产生的影响;
        二是加强无线压力表问题处理,对采油管理区无线压力表数据实现动态管理,落实无线压力变表头显示的错误代码,进一步排查并解除问题,实现数据采集率稳步提升。
        三是加强智能摄像头维护管理,针对各采油区网络实际情况,分类管理各采油区智能摄像头,对产生的各种类型问题实行差异化管理,通过不断的处理解决出现的各类故障,实现不同采油管理区自主的管理模式。
        四是加强各采油管理区PCS平台的培训,通过各区对PCS系统平台的熟练掌握,实时掌握各信息化设备的应用情况,做到信息化设备出现故障及时发现,提高数据采集率。
1、优化现有网络,消除设备间干扰
        进一步优化网络设备,减少网络设备间相互干扰;通过与通信管理处的沟通,对采油管理区所用基站中的无线网桥进行有效管理,消除网络设备间的信号干扰。
2、实时数据自动入库(源头数据库)
        数据采集实时数据经核定后直接进入源头数据库,减少数据重复录入,提高了数据库的管理水平。
3、完善智能化分析、专家系统数据库
        积极与杭州海康威视技术员沟通,实现对违章识别(未带安全帽、工衣等情况)。与山东胜利软件结合,逐步完善专家系统数据库,加强实现油井实时数据诊断在生产指挥中的应用功能。
4、智能设备在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对于采油管理区指挥中心机房来说,温、湿度数据采集采取人工录取方式,下步计划应用温湿度记录报警设备,实现温湿度的采集、报警。
五、油田信息化运维管理的思考
        (一)扩充培养信息化技术人员与维保队伍的建立
        加大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培养,扩充技术力量并建立自己的维保队伍,及时处理信息化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增加质量流量计在联合站分线计量系统应用
        将联合站兰州科庆的分线计量系统更换为质量流量计采集数据,协议统一更适合数据对接与共享。
        (三)信息化管理向智能化管理迈进
        随着新的信息化技术不断的应用,信息化设备开始利用不同的算法对存储到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比较、判断和决策;开始具有学习能力和自适应能力,使自己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对外界的变化作出反应,形成决策能力的行为。这些不同技术的汇集则形成了智能化管理系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