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发表时间:2020/3/17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期   作者:肖伟
[导读] 探讨分析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从我院选取30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以随机数表法为原则分为对照组(n=15,实施传统气管切开术治疗)和观察组(n=15,实施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均较短或较少,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神经外科重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可能产生多种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包括皮下囊肿、套管脱出、插管失败、肉芽形成、气管后壁穿孔,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观察组显著较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治疗的疗效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神经外科;安全性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气管切开属于一种能够建立起可靠人工气道的措施之一,并且因为多数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多伴随存在梗阻、肺部感染以及呼吸困难症状,易导致患者脑组织出现继发性伤害与脑水肿,对预后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而及时展开气管切开治疗,则能够有效维持呼吸道与改善缺氧问题。在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施治疗时,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属于一种具备的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优势的治疗措施,而得到了临床广泛应用。因此,本研究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从我院选取30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了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为研究时间段,从我院选取30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随机数表法为原则分为对照组(n=15,实施传统气管切开术治疗)和观察组(n=15,实施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男性女性比例为8:7例,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40.35±2.75)岁;观察组患者男性女性比例为9:6例,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40.16±2.47)岁。两组的上述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气管切开术治疗,具体内容如下:于环状软骨与颈静脉做纵向切口,且结合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决定切口大小,此后切开皮肤与皮下各层组织,正中分离气管前筋膜、颈前袋装肌,此后纵向切开3环与4环气管,最后置入气管套管且做好固定措施[1]。
         观察组实施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治疗,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取平卧位,将肩部抬高,充分伸展颈部,并促使头部后仰。其次,将环钾膜下1到1.5厘米位置作为穿刺点,铺设消毒铺巾,左手中指与食指固定器官,局部麻醉应用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此后横向切开长度约为1.5厘米的切口,同时在有突破刚后回抽有大量气泡表示针尖到达气管,此后往气管中注入利多卡因,少量,同时向胸骨上窝倾斜穿刺20°到30°,顺着穿刺头轻轻推入导丝,长度约为10cm,保留导丝将针头拔出。通过导丝将专用气管扩张钳置入,分别扩张气管前壁喝颈前组织,保证气管前臂创口较套管外直径略大,顺着导丝将气管套管导入。最后,分别将套管内芯和导丝拔掉,保证套管处于气管中以后吸净气管中的痰液和血液,将适量气体注入气囊中并对套管进行固定[2]。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皮下囊肿、套管脱出、插管失败、肉芽形成、气管后壁穿孔)发生情况[3]。
1.4统计学处理
         将本组研究数据录入SPSS 20.0软件,进行统一计算。使用()作为计量资料,检验值用t值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2检验。组间比较用P值表示,当P<0.05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各项指标比较
         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均较短或较少,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3讨论
         对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而言,多伴随存在吞咽功能差、咳痰以及咳嗽等临床症状,同时易导致发生吸入性肺炎与窒息,所以需及时采取气管切开处理,从而实现快速控制肺部感染和管理气道的作用。过去气管切开方式多为传统外科气管切开术,存在创伤大、并发症多、耗时长等问题。因此,积极探寻更加有效的气管切开处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4]。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均较短或较少;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观察组显著较低,分析原因: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属于一种微创气管切开技术,以经皮穿刺动脉导管插入技术为基础而得到,具有操作迅速、创伤、并发症、安全性高等优势,大大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5]。需要注意的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直观性较低,所以要求医疗人员在实施手术前展开准确定位,促使切口位置在气管当中,且在展开穿刺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避开气管前行走血管,从而防止诱发严重并发症[6]。
         综上所述,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治疗的疗效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诗霞,李俊,陈文.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广西医学,2017,39(12):1918-1920.
[2]李杰华.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7,41(10):945-946.
[3]李爱民,朱安林,刘虓.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7,16(03):268-269.
[4]周加浩,邓引生,焦磊,等改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0):121+124.
[5]龚金兵,喻坚柏,罗刚.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中的运用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19(11):703.
[6]杨昌贵,李陈,胡晓,等.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临床应用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08):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