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体外冲击波碎石对不同部位肾结石非靶区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河源市和平县中医院收治的200例肾结石患者,根据结石不同部位分为肾上盏结石组、肾中盏结石组和肾下盏结石组,并将上述3组患者按体外冲击波能量差异分为(E<9)kV组、(9≤E<11)kV组和(E≥11)kV组。对比不同部位肾结石非靶区的肾脏CT灌注图像参数、排石成功率及并发症率差异。结果:结石患者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术后对肾结石非靶区均有损伤,在11kV以上能量时会加速肾损伤程度。E≥11kV、9-11kV能量波碎石排石成功率比E<9能量波碎石高(P<0.05)。E≥11kV能量波碎石并发症发生率比9-11kV、E<9kV能量波碎石高(P<0.05)。结论:9-11kV能量的体外冲击波碎石,对非靶区损伤较小,排石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在临床治疗中更为合适。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碎石;肾结石;非靶区;临床影响
肾结石是一种常见的结石类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泌尿外科上尿路疾病当中也十分常见1]。目前临床上治疗肾结石的方法较多,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就是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疗效确切。不过,在不同部位肾结石的治疗中,该方法的排石成功率也会有所差异。此外,此种治疗方法使用的高冲击波,会对肾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除了肾结石靶区之外,对非靶区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从而引起一些并发症[2]。因此,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不同部位肾结石的时候,对于冲击波能量应当合理选择,在保证良好的排石成功率的同时,也要尽量减少对非靶区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基于此,本文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河源市和平县中医院收治的200例肾结石患者,研究了体外冲击波碎石对不同部位肾结石非靶区的临床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河源市和平县中医院收治的200例肾结石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16例,女性患者84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45.8±3.6)岁,其中110例为左肾结石、90例为右肾结石,结石大小为0.4-2.0cm,平均(1.1±0.2)cm。根据结石不同部位分为肾上盏结石组、肾中盏结石组和肾下盏结石组,并将上述3组患者按体外冲击波能量差异分为(E<9)kV组、(9≤E<11)kV组和(E≥11)kV组。各组比较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首次接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单发肾结石,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合并肾盏憩室结石、鹿角形结石、输尿管解剖畸形的患者,合并尿路感染、高血压肾病、重度肾积水的患者,多次治疗无效或有手术禁忌症的患者。
1.2方法
手术前,对患者结石成分、位置等进行明确诊断。术中采取俯卧位,使用JDPN-VC型体外冲击波碎石机,根据患者结石位置、结石成分等,设定冲击波碎石的能量频率。其中结石在0.4cm及以下的患者,使用9kV以下的能量碎石;结石在0.4cm以上的患者,使用9-11kV的能量碎石;结石在0.4cm以上且硬度较大的患者,使用11kV以上的能量碎石。术后叮嘱患者多饮水,适当进行运动锻炼,或采取倒立位等,促进碎石排空。
1.3评价指标
对比不同部位肾结石非靶区的肾脏CT灌注图像参数、排石成功率及并发症率差异。非靶区血流检测使用双源CT进行非靶区肾脏CT灌注扫描,判断肾脏损伤情况。术后排石成功率根据B超检查或CT检查进行判定。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疼痛、肾脏血肿、肾小管梗阻、肾实质水肿、肾脏体积增大、血尿持续等。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均数±标准差和数或率的形式代表,用t和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石患者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术后对肾结石非靶区均有损伤,在11kV以上能量时会加速肾损伤程度。E≥11kV、9-11kV能量波碎石排石成功率比E<9能量波碎石高(P<0.05)。E≥11kV能量波碎石并发症发生率比9-11kV、E<9kV能量波碎石高(P<0.05)。
.png)
3讨论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是当前治疗肾结石的常用方法之一,能够取得确切的疗效。但是有研究显示,这种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术后肾脏功能,会造成一定的损伤,尤其是在冲击波能量较高的情况下,患者肾结石非靶区也会受到更大的损伤[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11kV以上的冲击波能量时,肾损伤程度会快速提高。另外,在排石成功率方面,理论上来说冲击波能量越大,排石成功率就会越高[4]。但是与此同时,提高冲击波能量也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E≥11kV、9-11kV能量波碎石排石成功率比E<9能量波碎石高(P<0.05)。E≥11kV能量波碎石并发症发生率比9-11kV、E<9kV能量波碎石高(P<0.05)。当不同部位肾结石非靶区受到高能量体位冲击波作用后,会有大量血管内皮素、肾素产生,容易造成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肾血流灌注的变化,进而引起非靶区组织功能损伤[5]。所以,在实际治疗中,要合理选择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的冲击波能量,在保证较为理想的排石成功率的同时,也要尽量降低对非靶区的影响,控制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进而为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提供保障[6]。
综上所述,9-11kV能量的体外冲击波碎石,对非靶区损伤较小,排石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在临床治疗中更为合适。
参考文献:
[1]姜荣才,林剑,易小统.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复杂性肾结石57例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6,18(4):121-123.
[2]周青,舒畅,朱云海,等.经输尿管软镜碎石术与经皮肾镜碎石术在治疗肾结石中的疗效分析[J].贵州医药,2019,15(3):427-429.
[3]梁苏东.输尿管软镜碎石术与经皮肾镜碎石术对肾结石患者炎性因子、氧化应激及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20):2783-2786.
[4]苏雁峰.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损伤肾脏的氧化应激机制研究及牛磺酸的改善作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5):654-656.
[5]郝继东,廖国强,刘辉,等.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效果[J].河北医学,2016,22(1):20-23.
[6]张伟林.体外冲击波碎石对不同部位肾结石非靶区血流量、表面通透性的影响及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18):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