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新时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而社会公共安全的治理研究就更为重要。
关键词:社会公共安全;风险治理;风险防控
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这个时期,由于国家治理能力相对不足,某些特定条件下无力保障公共安全,于是公民社会在公共安全治理中负起重要责任。
一、风险社会公共安全治理的特点与困境
1.风险社会中我国公共安全的特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奇迹造就了社会形态的急剧转型,这种急剧转型有的发生在成熟形态之上,但也有的落在未成熟形态之中,转型范围之广、过程之曲折、结果之迥异世所罕见,造就了传统与现代,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并存,构成了多元、混合、共生的社会形态结构。这一结构中,社会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多样,也更容易从可能转化为现实,成为危害社会的公共安全问题。我国公共安全问题有三个主要特点。(1)公共安全问题的集中爆发性多元、混合、共生的社会形态结构,让传统的和现代的风险同时集中在这一时期爆发,而且传统社会频发的自然灾害在现代社会并未减少或减轻,相反,会随人类干预自然行为的扩大而分布更广、损失更大,一些传统疾病还在一定范围内发生而成为公共卫生事件。(2)公共安全问题的复杂广泛性多元、混合、共生的社会形态结构也决定了我国公共安全问题产生的领域广泛,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都有涉及;地区分布广泛,东、中、西部都有发生;问题种类繁多,随之带来的是问题性质的复杂,既有传统社会外部的公共安全问题,也有现代社会被制造出来的公共安全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相互交叉,共振频率强,扩散速度快,放大效应高,给治理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准确性增加了巨大难度。(3)公共安全问题的危害严重性公共安全问题的集中爆发性、复杂广泛性势必造成问题危害的严重性。民众对公共安全不断增长的需要与现实公共安全问题的矛盾,使得公共安全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风险社会中我国公共安全治理的困境。(1)注重事件、危机的应急处置管理,忽视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由于风险的不可预知性,在风险转化为安全危机前,往往不被发现或感知,致使管理者不会将注意力放在风险防控上,也不愿将钱过多耗费在看不见的管理中。而作为显见的危机事件及其现实的危害,要求管理者必须快速处置,以化解危机,减低损失。这是典型的官僚制依靠科层权力的安全管理思维,这种思维重在危机应急处置,忽视风险预防治理。(2)全社会的公共安全需求增加,但安全意识还很淡漠,公共安全文化尚未建立。高效的公共安全治理是以良好的全民公共安全意识为基础的。虽然当前全民的公共安全需求增强,但安全意识淡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政府的公共安全意识参差不齐。那些奋战在公共安全一线的政府机构,如公安、安监、监管等部门公共安全意识强,特别是危机意识浓厚,而有的部门意识不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安全政策执行不力;其次,一些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的公共安全参与热情不高。一方面与其自身发展不够成熟,尚处于初级阶段,以及专业化水平低有关。另一方面是政府在公共安全领域大包大揽,严重消解了社会组织的参与热情;最后,普通民众的公共安全意识严重匮乏。(3)公共安全问题应对和治理的主体单一。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的政府还是“大政府”和“强势政府”,公民社会尚未建立,政府基本包揽了包括公共安全在内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和“维护”。当然,这种政府行为就应对公共安全事件或危机时,在处置力量协调、资源调配方面,作用还是很明显和有成效的,如汶川地震救援、天津港危化品事件处置等。但公共安全治理决不只是危机处置,更多的是政府对安全源头风险的预测、干预及对它的动态评估、管理等。公共安全涉及国家社会的各个层面,是一个涵盖各领域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如仅把重点放在应急处置上,公共安全难以实现。
二、社会公共安全的社会属性与危机根治
联合国《与风险共存》(LivingwithRisk)的倡议提出:人类面临和承受的风险是多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风险项的防治和人为因素的善治,能对社会公共安全产生较好的功效,但仍难以实现根源治理。这就要求从社会属性和系统风险的视角,综合分析社会公共安全的风险环境,进而开展宏观的顶层设计和微观的环境治理。
1.危机固化:社会公共安全的环境反制导致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环境反制,是指基于传统“人定胜天”的风险防治思路并不完全适用于根植于社会环境中的安全风险,并且社会环境有可能反制风险防控,反过来助长风险升级甚至导致危机爆发社会公共安全的环境反制导致危机固化,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特定阶段的路径依赖:在特定的阶段,受到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危机遵循某种路径而重复发生的状况。二是特定区域的风险累积: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区域规划、文明冲突等因素,导致某些社会公共安全风险难以消除。三是特定行业的风险沉淀:特定行业的发展水平、生态环境、风险关联传导等因素,导致某些社会公共安全风险被沉淀下来。社会公共安全的环境反制导致危机固化,在全球治理的实践中通常有三种主要表现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社会环境中的风险源难以根除而导致“风险固化”。由于环境因素的客观存在,某些社会公共安全风险趋于固化且难以根治。第二种形式是“全球环境气候”治理困难引发“危机顽疾”。社会公共安全风险具有全球性的“传导效应”和“渗透效应”,打破国别界限和有形保卫,给风险防控带来挑战。第三种形式是风险环境催生“风险变种效应”。社会环境若未被根治,风险源将长期存在,甚至可能导致风险变种,引发新生风险或风险新变化。因此,社会公共安全的危机固化,其危害也极为深远。危害之一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风险防控和危机应对的低效甚至无效;危害之二是战略或规划失误,甚至会被反作用,反受其害;危害之三是系统风险的作用,社会环境不变,则同类危机频发,并引发关联危机和连锁反应。
2.环境适配规律:对社会属性的战略管理。社会公共安全的社会属性,是指社会环境与公共安全具有相互作用的特性。可通过适配,将治理与社会环境统筹考虑、有机结合。社会环境可决定危机的系统格局。社会环境在纵向上决定着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当前社会发展阶段,在横向上囊括了经济、政治、民族、宗教、文化等综合因素。社会公共安全,实质上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公共安全的系统格局:既决定了现阶段的危机类型,还关系到危机的演变和关联因素,甚至影响着危机造成的损失和后果。因此,社会公共安全的治理,应高度重视社会环境的系统影响。社会环境的整改要靠战略规划。社会环境的整改,要靠战略规划的整体统筹,从而通过对社会环境的综合整改,来实现对社会公共安全的系统治理。为了国家的社会公共安全,必须科学实施战略规划。建议适配社会环境,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外交、经济、文化、民族、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短中长期结合,宏观微观兼顾,既要回应历史,还要直面现实,更要继往开来,依此制定和实施社会公共安全的国家战略和区域规划。
综上,在借鉴全球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经验的基础上,社会公共安全在客观上面临着单纯的风险管理技术很难有效防控的局面。因此,需强化安全管理、落实责任管理、优化战略管理,从而有效回应全球公共安全的风险格局,达成社会公共安全的有效治理和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任建.牢固树立切实落实安全发展理念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N].人民日报,2018-05-31(01).
[2]汪霞.思维与技术: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J].领导科学,2018,(1):19.